自神農遍嚐百草起,通過不斷地摸索實踐,我們的祖先慢慢地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食物不僅能果腹,還能治病。
在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許多藥食兼具的食物,如山藥、核桃、龍眼肉、黑芝麻、大棗、蜂蜜、蔥白等等,如今都為科學家們所證實,這些毫不起眼的小食物,其營養保健功效卻十分顯著。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對醫學科學的深入研究,人們逐步意識到,這些來自大自然的小食物對人類的健康與長壽意義重大。選擇了正確的飲食,就選擇了健康與長壽。當我們清楚了什麼時候該吃什麼食物,什麼體質的人該吃什麼食物之後,我們就能夠把健康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了。
科學家們揭示,食物既能使我們思維敏捷,情緒飽滿,又能鎮靜甚至過度抑製我們的神經;食物既能在不知不覺中損害我們的身體,阻塞我們的血管,又能食療治病,通暢我們的血管;食物既能讓我們的皮膚發生病變,又能滋潤我們的肌膚,美麗我們的容顏;食物既能促進細胞病變甚至最終導致癌變,又能在不知不覺中清除這些異常變化,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等等。所有這些,說明科學地攝食對健康生活具有無比重要性。
本書按食物的功效將其分為六大類,旨在幫助大家正確地選擇飲食。但由於食物的功效並非單一的,譬如核桃,既可健腦益智,又能美容烏發,還能防癌抗癌;卷心菜不僅能補腎健腦、填髓益智,還能益心力、健脾胃、利五髒、明耳目、美容顏,等等,不一而足。這就需要我們在翻閱這本書時,能靈活運用、科學地去選擇對自己身體有利有益的食物,使自己既暢快地享受美味佳肴,又使其有益於身體的健康。我們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書,使食物切切實實地為人們的健康服務,使每一個人都成為地地道道的“營養美食專家”!
食物影響智力
新的開拓性研究已經表明,你所吃的東西決定你是否敏銳和有精力,你的記憶力和集中注意力的好壞,是否抑鬱、焦慮,是否進取,大腦波是否異常以及你是否易受某些精神疾病和退行性神經性疾病的影響。一些東西——糖類、蛋白質、脂肪和咖啡因,對你的情緒和精神活力有深刻的、幾乎是立即的影響。
根據最新研究,即使是某種營養成分的長時間輕微缺乏,也能使你的大腦波及功能異常。這個結論讓該領域的研究者有些令人驚奇,因為先前的研究以為大腦不會受到來自這些輕微事件的連續變化的影響。比較幸運的是,你可以比較容易地通過飲食調整使大腦波恢複正常。
根據科研人員的開拓性研究,秘密在於許多能在大腦細胞中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即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是神經細胞利用一些被稱為前體的特殊食物成分作為原材料合成的。食物有助於產生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種神經遞質,依賴於各種食物所提供的食物成分的類型合成神經遞質。例如,色氨酸是蛋白性食物中的一種氨基酸,可用於合成5-羥色胺。5-羥色胺是一種鎮靜化合物,可使人變得鬆弛,昏昏欲睡,頭腦不清;蛋氨酸,也是一種氨基酸,可生成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及神經遞質,使大腦充滿活力,人變得更加敏銳,思考問題及反應更為迅速,精神更集中,精力更充沛。
由於大腦的化學過程極其複雜,因此多吃一些含特定氨基酸多的食物並不意味著能直接將之送至大腦。各種氨基酸,由於相對分子質量大小不同,血液中濃度也不同,隻有通過競爭才能進入大腦。當你喝含蛋氨酸的牛奶時,在牛奶中更多量的其他氨基酸可將蛋氨酸從大腦中排擠出去,因此大腦中蛋氨酸水平不升反降。另一方麵,食用一些不含蛋氨酸的高糖類食物,實際上可以增加大腦中的蛋氨酸水平,產生更多的5-羥色胺,使人趨於鎮靜。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同意這種對腦化學複雜機理的解釋。但大家都一致認為:正常人食用高糖類食物,可降低大腦的活動性;蛋白性食物則可以抵消因糖類所致的智力遲鈍。但也存在例外:如PMS患者,季節性情緒紊亂患者及吸煙者戒掉尼古丁後,由於某些未知原因,食用糖類反而可以使這些人的大腦變得興奮。
當你想保持思維敏銳時,不要吃糖果、蛋糕、油炸圈餅、冰激淩、冰糕或清淡含糖的穀類食物以及幹麵食(不含肉、牛奶或其他蛋白性食物)。要想保持高度敏銳,就應多吃富含蛋白的食物。比較好的食物應是低脂肪的海產品、火雞胸脯、脫脂牛奶、低脂酸牛奶和瘦牛肉。脂肪也是一種抑製劑,因其消化所需時間較長,可使大腦變得遲鈍。其他食物如綠色蔬菜類則可能是比較中性的,既不刺激也不抑製大腦活性。
芝加哥醫學院心理學教授、食物一情緒的研究者邦妮·斯普林說,富含蛋白的食物不會使大腦充滿活力或使人更聰明。她認為蛋白質僅僅是防止糖類使人們的大腦變得模糊,正好說明食用少量蛋白質就可防止糖類的大腦致鈍作用。你也沒必要刻意吃大量蛋白質來消除糖類的作用。斯普林教授說,研究證明,一餐中含有5%~10%的蛋白質即有助於阻止大腦中5-羥色胺的聚積。而5-羥色胺,許多人以為可促進睡眠,這正是糖類使人昏昏欲睡、頭腦不清的原因。因此專家建議,麵食中夾有少量肉或奶酪,蛋糕配合牛奶,麵包卷伴金槍魚,效果會比較好。
若想保持高度敏銳,尤其應避免食用純糖類,如硬糖果、焦糖、橡皮糖、黑巧克力、軟糖,所有以上食物中含很少或幾乎不含蛋白質。保持最大活力和腦力的飲食建議
在考試、演講、重要的商業會議或執行任務前,應食用低糖類、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
麻省理工學院的營養研究學者朱迪絲·沃特曼建議:
早餐應吃的食物有脫脂奶、水果、煮得較老的雞蛋、咖啡、茶、果汁;避免食用的食物有鹹肉、烤麵包、肉凍、鬆餅、薄煎餅、華夫餅幹、油炸卷餅。
午餐應吃的食物有普通金槍魚、綠沙拉、煮蝦或蒸蝦、果盤、低脂家庭奶酪、105~140克的火雞、雞肉、烤瘦肉;避免食用的食物有意大利細條實心麵、比薩餅、法國式油煎食物、花生黃油果凍三明治、小甜餅、普通軟飲料。
晚餐應吃的食物有烤沙丁魚或其他魚、綠葉蔬菜、西紅柿、漿果;避免食用的食物有烤牛肉、酸乳脂烤土豆片、玉米粒、餡餅。
為保持清醒,在吃魚等蛋白質食物以前,別吃麵包一類的糖類食物,這樣做是為了充分利用蛋白質能使大腦精力充沛的作用。總是先吃蛋白質,在開始消化蛋白質,並且其成分已到達大腦時再食用糖類,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吃飯的先後次序是很重要的,不要忽視。
不要空腹吃或在無蛋白質食物時吃糖類食物(例如高糖類的穀類食物與高蛋白牛奶一同食用效果會比較好)。空腹時隻吃麵包、麵卷、麵糊或薄脆餅幹可令人困乏,沃特曼博士說,就好像是空腹喝酒後一樣使人放鬆。
如果你想保持敏銳的注意力,就不要吃大量的高脂食物,否則會令人昏昏欲睡。脂肪在消化道停留時間越長,疲乏持續時間就越長。食物含脂肪量越多,大腦恢複清醒與活力所需時間就越長。
減智食物與藥物
影響智力的食物和藥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1)罐頭食物。罐頭食物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食物添加劑,如防腐劑、色素、調味劑等,這些食物添加劑對處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學生的大腦有較大的影響。雖然這些罐頭食物中的添加劑有著嚴格的限製,但是如果經常食入的話,攝入的量就會增加,天長日久會產生積蓄中毒,從而使學生的智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