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一隻雞引發的兵變——孔有德部下的遼東小兵(1 / 2)

雞作為人類飼養的家禽,至少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但要說一隻雞能決定千人野戰部隊的命運,或者說一隻雞能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這種說法是不是有點玄之又玄了?

然而在明朝末年,還真有一隻雞,為中國的王朝更迭貢獻了自己的生命,這個故事還要從薊遼總督袁崇煥私斬皮島總兵毛文龍說起……

當時,剛繼承父位的後金大汗皇太極,以為父報仇的口號卷土重來,但不久便在寧遠和錦州被明軍以憑城用炮的戰術打退。所謂憑城用炮的戰術,也就是堅守城牆,依靠西洋大炮,不與後金軍隊野戰爭鋒。袁崇煥因寧錦大捷,受到明朝新繼位的崇禎皇帝賞識,以兵部尚書的身份全權經略節製整個遼東戰事。同時,徐光啟的門生孫元化,在戰鬥中調度、指揮炮火得力,憑此戰功也受到了嘉獎。

距戰場數百裏之外的東南方海域中,一群烏合之眾在其總兵毛文龍的帶領下,以皮島為敵後根據地成立東江鎮,不僅憑借海軍打退了後金的進剿,而且不斷地攻襲騷擾後金的側翼,並促使大批遼人在遼東起義抗擊後金,還收複了金州,打通了登州與遼東前線的水路通道,取得了一係列的勝利。自此,正麵防禦戰場的勝利和敵後根據地的開辟與穩固,使明朝的遼東戰局為之一振。

然而,好景不長,袁崇煥想擁有指揮遼東軍政的絕對權力,但天高皇帝遠的毛文龍不聽指揮,不受節製,袁崇煥便以通敵的罪名,設計將其斬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先斬後奏,而毛文龍也曾極受崇禎皇帝的倚重,崇禎帝聞聽此事後,先是驚愕,但木已成舟他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由於袁崇煥提出了五年平遼的戰略口號,崇禎帝出於用人不疑的思路,默認了袁崇煥殺毛文龍的正確性,但崇禎帝對袁崇煥的怨恨也由此結下了。

而皇太極此時一定大喜過望,令他寢食難安的東江鎮肘腋之患,竟然被明朝自己的內亂消除了。幾個月後,皇太極親率十萬八旗勁旅,繞過袁崇煥固守的寧錦防線,借道蒙古從虛處著手,由萬裏長城東方最薄弱的命門喜峰口攻入關內。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急率九千關寧鐵騎回師救駕勤王,結果反而被懷疑與敵人勾結,致使崇禎與袁崇煥之間的嫌隙更深。

之後皇太極再施展“反間計”,讓積怨已久的崇禎皇帝將袁崇煥處以千刀萬剮的極刑。對於一心守衛遼東的骨鯁將領來說,最後竟得到了淩遲的下場,讀史至此,怎能不讓人扼腕而歎?

袁崇煥擅殺毛文龍,無意中幫助了敵人,削弱了自己,並使皇帝對其心生怨恨,從而為自己留下了惹禍根苗。而崇禎帝自毀長城殺袁崇煥,親手砍掉了自己王朝的最後一根棟梁。

而此時有一個人卻在山東半島春風得意,此人就是因憑城用炮戰術而得到封賞的孫元化。他已被任命為登萊巡撫。登萊兩州不僅下轄遼東的錦州等地,還擔負著光複遼東的重任,同時也是遼東前線的後勤、練兵基地,因此登萊巡撫一職非出類拔萃的人不能擔任。

孫元化是以遼人守遼土戰略的堅定支持者。他十分器重遼東本地人,所以原毛文龍的大批部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都投靠於他,悍將孔有德亦在其列。在收編了上萬精銳勇猛的遼東兵後,孫元化從澳門聘請葡萄牙火炮專家來訓練他們使用西式武器。可是孫元化不知道,他的這些舉動也為自己將來的悲劇留下了伏筆。崇禎帝、袁崇煥、孫元化……不論此時是生是死、或悲或喜,他們所做的一切都為一隻雞改變國運埋好了伏筆。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八月中,皇太極出兵進攻正在修築中的大淩河城,沒有接到上級撤退命令的萬餘明軍被包圍在孤城之中。此時明軍與後金軍各有自己的打算,明軍想依靠堅固的城垣吸引對方主力,等到援軍趕到後雙方裏應外合擊敗敵人;而後金軍在突襲未能成功後也改變方略,留下少量軍隊包圍城池,將主要力量放在了圍點打援上。這是一場鬥智鬥勇的戰鬥,結果究竟如何,此時還言之過早。

大淩河城屬於登萊巡撫管轄範圍,朝廷命令孫元化迅速發兵救援,孫元化二話不說,急忙令遊擊將軍孔有德和千總李應元率領精銳的遼東兵攜帶重型火炮乘船渡海趕去助戰。此時已是冬季,渤海的冷風日漸強烈,這種天氣狀況很容易引發重大海難事故。孔有德率軍出海不久就遇到風浪,因為屬下人數眾多,還有無數昂貴的火器,若是真的全沉進海底,自己就算僥幸逃得性命也得因罪自盡,所以孔有德下令返航,向孫元化解釋原因,最終改走陸路赴遼東應援。如此多輜重靠人拉馬拽,還要環繞渤海一圈,這種行軍速度可想而知,恐怕趕到遼東黃花菜都涼了。但沒辦法,即使是擺姿態,救援也是要去的,去了沒趕上隻是孔有德有罪,壓根不派人去,那就該孫元化倒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