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眼看,瓦格納與中國真是天作之合。瓦格納的歌劇與樂劇(music drama)一直以來都被譽為西方文化的巔峰。中國人最向往的,就是在競賽中奪得最高榮譽,即所謂登峰造極。而在時間配合方麵,一切都恰到好處。中國人民曆來重視大型項目,還有那些重要的曆史裏程碑。2013年正好是瓦格納兩百周年誕辰的大日子,中國要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它的力量,正好以此為契機。
當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2008年奧運開幕式上時,中國為全球展示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輝煌盛會。相對於拜羅伊特音樂節的驚世盛名,中國卻顯得比較謙虛。這樣說吧,國家大劇院於首個演出季委約了一位中國作曲家把普契尼當年沒有完成的《圖蘭朵》加上新的尾聲段落。可是,國家大劇院要證明中國遲來的實力,大可以從《指環》開始,然後才慢慢追溯瓦格納早期的、陣容比較小的作品。但是,大劇院選擇了另一個方案:它沒有搬演《指環》,反而利用了大劇院那龐大的令人欽佩的技術資源,於本年年初製作了令人刮目相看、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漂泊的荷蘭人》。這部歌劇是瓦格納壯年期間,首部獲得最大成功的作品。
“我們研究了世界各地歌劇院的劇目編排,看到有很多個《指環》係列將要上演,所以我們選擇了不同的劇目”,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說。因為他在國家級藝術殿堂的領導地位,我們也可以稱陳平為中國的“瓦格納主席”。“瓦格納的很多劇目在中國都沒有演過。對我們來說,更明智的選擇,應該是《漂泊的荷蘭人》這類規模的歌劇。第一,這部作品標誌著瓦格納早期輝煌的成就;第二,這部歌劇凸顯大劇院交響樂團與合唱團的實力。”
如果說得比較苛刻——但沒有貶低他們的價值——也可以把《漂泊的荷蘭人》當作國家大劇院瓦格納訓練計劃的第一步——訓練的目標除了2009年成立的交響樂團與2010年成立的合唱團以外,還有中國的觀眾,因為瓦格納那些主導動機(leitmotif)在大部分人的腦海中還算陌生。對於中國的觀眾來說,具有代表性的歌劇不是來自俄國就是來自意大利(中意對於優美旋律的要求十分相近),此間或可加插一兩部法國作品。來自德國的歌劇,就算是莫紮特的德語作品,在中國也還是罕見的。
在中國的音樂廳裏,瓦格納較早之前已被引進來了。國家交響樂團前任藝術總監湯沐海早在2001年4月份就邀請了格溫內斯·瓊斯(Gwyneth Jones)演唱瓦格納詠歎調。而剛剛成立的中國愛樂樂團也於同年的11月份上演了《女武神》的第一幕,主唱陣容包括謝麗爾·斯杜德(Cheryl Studer)。雖然瓦格納的音樂在中國的交響世界中有所作為,但是與歌劇舞台的緣分,卻是姍姍來遲。
2005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建立了一個裏程碑——音樂節迎接了這個艱巨的挑戰,把整套《指環》引進中國。北京首次搬演瓦格納歌劇製作,得到不少政府的資助。這次巡演屬於中德文化年的龐大項目,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經濟與文化交流的大型計劃。北京國際音樂節當年曾經探訪了多個不同的《指環》製作(德國的曼海姆歌劇院與開姆尼斯歌劇院),最後選中了史蒂芬·勞利斯(Stephen Lawless)為紐倫堡歌劇院執導的、剛於2003年首演的版本。北京演出所需的費用——共計超過一百萬歐元——由中國政府、德國政府,以及巴伐利亞聯邦州政府讚助,其他輔助來自某些在中國活躍的德國大公司,包括奧迪公司與德國銀行。
差不多有240位演員與技術人員進駐北京的保利劇院,也正是北京國際音樂節演出的主場地。演員之中包括重回北京的斯杜德(擔任齊格琳德一角)。有兩位男高音飾演齊格弗裏德——艾倫·伍德羅(Alan Woodrow)與格哈爾德·西格爾(Gerhard Siegel)(西格爾也扮演齊格蒙德)——大部分的演員都身兼數職:海因茲-克勞斯·埃克(Heinz-Klaus Ecker)在不同的晚上分別扮演法索爾特、漢登格、法弗納與哈根;安德烈婭·貝克(Andrea Baker)在不同的晚上分別扮演沃坦的妻子弗麗卡、大地女神、第二個命運之女以及瓦爾特勞特。於爾根·林出演了兩個角色:阿爾貝裏希與昆達。本來演昆達的歌唱家因病無法到中國來,於是由於爾根·林在台側演唱了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