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蝸居》、《我是業主》、《房奴》大熱熒屏,接下來還有《婚房》等一係列跟房子有關的婚戀劇的投拍,不可否認房子與情感混搭唱大戲是搭了房價強勢走高的順風車,也看一送一地捎帶著檢測了情感對房子的依賴值。搶錢夫妻白天還完房貸,晚上看兩集《蝸居》隻當反芻攢房的奮鬥史;欲婚情侶白天逛完一個個天價樓盤,晚上看幾段《房奴》更是為即將成為房奴熱身了;即便是那些已經踏踏實實全額買房或者勒緊褲腰帶還完房貸的兩公婆,也在一邊惡補《我是業主》一邊暗地裏琢磨,她(他)當初是不是為了房子跟我在一起的?
由此可見,女人一旦把婚姻塞進68平方米或150平方米的房子裏去,被定型歸類的也不外是份屬經濟適用型婚姻或精裝版婚姻,說到底,是嫁出了一套房而已,感情早已被尷尬地排擠到了冷板凳上,約等於房價的附加值。自此,感情裏的起承轉合都跟房子密不可分:證明他愛你的最佳方式莫過於在房產證上寫上你的名字!吵架了是不是該把他趕回婆家?從他手機裏撥拉出幾個曖昧短信就得開始打算網購監聽器或者搜集點呈堂證供,以免離婚時房子不保?淪陷於此的女人就是一隻歎息的蝸牛,一邊背著重重的殼,一邊慢慢地往深淵裏爬。
我身邊就有一個不屑於把自己塞進“蝸居”婚姻的女友,她不像大多數人那樣貸款跑去買房價貴得離譜的房子,也絕不肯委屈自己節衣縮食或者加班兼職隻為多攢幾平方米房款,她圖的是安逸和方便的日子,所幸,她老公跟她是同道中人。倆人剛結婚時,在她單位附近一個環境很不錯的小區裏租了一套兩室一廳,步行5分鍾就能到單位,中午還能回家吃飯小憩。等孩子要上幼兒園時,她跟老公一商量又把房子租到了幼兒園附近的家屬樓上,接送孩子上幼兒園方便,買菜的工夫就跟同是鄰居的孩子老師順便溝通了。他們每年都能隨心所欲地出國遊,這是讓很多房奴眼紅的福利。
女友是學經濟學出身的,她算過一筆賬,租房和買房的成本一比,簡直是九牛一毛,租房能完全利用其價值而不被拖累,並且能輕鬆地獲得最高質量的生活,婚姻也因為少了房價的籌碼而更返璞歸真,何樂而不為?
其實,我們可以選擇不做一些事,在某種意義上,不做和做同樣重要。比如量力而為地選房子,剔除房子因素培植感情。任何事,反常規,往往能獲得更大視野。不用力生活,不用力去愛,才是一個女人善待自己的最大德行。
《蝸居》裏有句話,女人有家才是嫁。內心強大的女人如是說,女人嫁了才是家!這不是繞口令,也不是腦筋急轉彎,而是婚姻跑贏CPI的惟一出路。到底要做背著房債、混淆了感情界限、超負荷地躑躅攀爬的蝸牛,還是做不用力去愛、不拿房子說感情事的快樂奔跑的犀牛?答案就在你自己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