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劍橋大學具有“世界數學中心”之稱,全世界各國優秀的數學家幾乎都雲集在這裏。華羅庚參加了一個數論專家研究小組,主要研究堆壘素數論中的問題。1938年,華羅庚從英國回來,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後來這本書成為數學經典名著,先後用俄文、德文、英文、匈牙利出版,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1946年3月,華羅庚應邀到蘇聯訪問,回來後不顧反動當局的限製,在昆明做起一次“訪蘇三月記”的報告。1946年9月,華羅庚應紐約的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去美國講學,並在1948年時被伊利諾依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妻子和三個兒子也來到美國,和他團聚。
“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得知這一消息後,遠在海外的華羅庚興奮不已,他決定回到國家為國效力。很多人都說他傻,因為當時的華羅庚很受器重,年薪達到1萬美元,生活過得很舒適。他有自己的小洋樓,裏麵有學4個臥室、兩間浴室,還有一個能夠容納五六十人開會的客廳。除此之後,他還有自己的小汽車,學校裏還專門為他配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可見,美國的科學界對他是高度重視,而他也是第一個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國人。
很多人都認為,華羅庚在美國已經功成名就,是不會再回國了。不過,物質生活上的富足並沒有留住他的愛國之心,他常說:“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在華羅庚的心裏一直都有個心願,那就是有召一日能夠回國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把祖國建設好”。因此,當他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便毅然決定放棄在美國的富裕生活,衝破重重阻礙和封鎖,帶著妻兒回到了祖國大地。他們於1950年2月到達香港時,他寫下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信中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想要為國效力的熱情,還鼓勵海外的學子為新中國服務,他充滿激情地呼籲:“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華羅庚受到了毛主席的《實踐論》影響,堅持到群眾中去,將數學從書本走向了社會實踐,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因此,他也被廣大群眾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一位美國教授後來在評價華羅庚回國一事時,這樣說:“如果華羅庚能留在美國,還可以對數學做出更多的貢獻。不過他回國對於中國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很難想象如果他不回去,中國數學會怎麼樣。”
回到祖國後,華羅庚又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的數學係主任。不久,他便接到了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開始籌建數學研究所。1952年7月數學所成立,由華羅庚擔任所長,他潛心為國家培養數學人才,著名的數學家王元、陸啟鏗、陳景潤等都曾在這裏學習。
回國後短短幾年的時間內,華羅庚在數學領域裏的成就便碩果累累,他發表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數論》於1957年1月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並被多個國家翻譯出版。為了培養青少年們對數學的興趣,他還在北京發起了中學生數學競賽活動,從出題、監考再到閱卷,華羅庚都親自參與,還多次到外地去推廣這一活動。他寫的很多數學通俗讀物,都對青少年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還發起創建了我國計算機技術研究所,是國內最早主張研製電子計算機的科學家之一。總之,華羅庚投入了極高的愛國熱情,不斷地為數學領域的研究做出貢獻。
1979年,華羅庚應邀到英國去講學。在一次宴會上,一位美國女學者來為華羅庚敬酒,突然她問了一句:“華教授,對於當初回國的決定你不後悔嗎?”麵對這個不太友善的提問,華羅庚堅定又十分有禮貌地回答:“不!不!我一點也不後悔,我回國是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做些事情,並不是為了舒服,活著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祖國。”鏗鏘有力的回答將愛國的熱情溢於言表,也贏得了在場很多人的敬意。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應邀到日本東京大學做演講,他先是用中文講,後來又改為英文,很多日本的學者都被他精彩的演說深深地吸引。原定45分鍾的報告,由於大家經久不息的掌聲,而被延長到了一個多小時。當華羅庚滿頭大汗地結束演講時,突然心髒病發作,他倒在了講台上。這一倒,他就再也沒有起來。他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華羅庚不重視學位,隻重視自己可以學幾門學科;不重視金錢名利,隻重視自己是否能為國家出一份力。這份豁達的情操,這份愛情的熱情,無不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無尚的光榮和自豪。
5.不為人知的文學才華
華羅庚是個數學專家,這眾人皆知,可是如果說他也是一個能文能詩的人,也許很多人就不相信了。不過,事實的確如此。華羅庚不僅肯對數學動腦筋,對語文也十分上心。王維克教授是華羅庚人生中的第一個伯樂,是他發現了華羅庚的天分,在他的教導下華羅庚的數學成績進步神速。與此同時,華羅庚的中文基礎也大有改進。
“胡適的序詩邏輯混亂,不堪卒讀。”
華羅庚還在上初二的時候,便表現了非凡的文學水平。他的國文老師是胡適的一位崇拜者,收藏了許多胡適的書籍。有一次,他將自己的收藏拿出來,分給學生們閱讀,並要求他們每人寫一篇讀後心得,華羅庚分到的是胡適的《嚐試集》。可是沒有想到,華羅庚隻是看了胡適在《嚐試集》前麵的“序詩”,便不再往下讀了,那序詩是這樣寫的:“嚐試成功自古無,放翁此言未必是,我今為之轉一語,自古成功在嚐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人們都覺得想要通過“嚐試”而獲得成功的人是沒有的,但這並不見得是正確的,我今天就將這句話改進一下,自古以來成功多是通過嚐試獲得的。其實,胡適寫下這句詩的意思很明顯,就是得意於自己提倡白話文,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嚐試。
華羅庚在自己的“讀後心得”中這樣寫道:這首詩中前後兩個“嚐試”的意思是不同的,第一個是指“隻試一次”,第二個則是“經過無數次的嚐試”。胡適。胡適對“嚐試”的觀念尚且混淆,他的《嚐試集》還值得我讀嗎?他甚至這樣寫道:“胡適序詩邏輯混亂,不堪卒讀。”當時的他隻有13歲,可是卻有一番如此獨到的見解,足以看出他的心思多麼縝密了。不過,這樣的話卻惹惱了他的國文老師。
還有一次,他的國文老師出了一個作文題目:周公誅管蔡論。按照正史的說法,管叔、蔡叔都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後由年幼的成王繼位,周公旦攝政。但管叔和蔡叔卻不服,他們發起叛亂,結果被周公平定。按照一般人的思路,都應該寫周公誅管蔡是對的,該誅。但是華羅庚卻“反著來”,他齊頭並進如果周公不誅管蔡,可能自己也會造反。正是因為管蔡看出他的意圖,他才會將他們平定以滅口。不過,既然周公以維護皇室的名義平定了叛逆,自己便不會造反了。這一次,他的一番言論更加激怒了國文老師,他甚至說華羅庚“汙蔑聖人”,差一點沒有號召全校師生“鳴鼓而攻之”。
不過,華羅庚也有自己的辯解,他說:如果隻允許一種寫法,那麼題目為什麼不叫“周公誅管蔡頌”?既然題目中有“論”字,那就應該準許別人有不同的想法!應該說,這段辯駁“邏輯性”是很強的,說的那位老師啞口無言,最後也隻好不了了之了。
還有一次,華羅庚讀到一首唐詩:“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他發現了一處常識性的錯誤,便隨口吟詩一道:“北方大雪時,群雁早南歸,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這四句詩不但顯示出華羅庚超於常人的推理邏輯,其詩文功底也可見一斑。
“三強韓、趙、魏,九章勾、股、弦。”
1953年,科學院組織出國考察團,除了華羅庚之外,還有許多當時著名的數學家,如錢三強(任團長)、張鈺哲、趙九章、朱冼等人。途中為了活躍一下氣氛,華羅庚便出了一個上聯“三強韓、趙、魏”,讓眾人對下聯。在中國傳統的“對例”中,這是比較難對的一類。
早在北宋時期,便有人出過類似的對聯“三光日月星”,當時的大文豪蘇東坡以一句“四詩風雅頌”對了出來。到了清朝時期,著名的書畫家鄭板橋收到了別人贈送的一幅對聯,打開一看隻有上聯:“三絕詩書畫。”贈送之人是想以這句話來形容鄭板橋的才學,可謂十分貼切,後來鄭板橋的一位友人用“一官歸去來”對出了下聯。其中,“一官”具有“歸去來”的三重性,既解決了數字聯的困難,又引用了陶淵明的《歸去來辭》,突出了鄭板橋與詩書畫偕隱的性格。這種對法,比起蘇東坡的對法又高了一層。
華羅庚提出的這個上聯又有了新的發展,從字麵意思上來看,“三強”指的是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個國家,但又隱藏著團長錢三強的名字。這就要求下聯中不僅要解決數字上的困難,還要包含另一位科學家的名字。眾人費盡腦汁卻也沒能對上來,華羅庚便將自己的下聯說了出來:九章勾、股、弦。《九章》是我國古代的一本著名的數學著作,而恰恰又與另一位團員趙九章的名字吻合,上下聯渾然一體。華羅庚的妙語一出,便引得滿座為之傾倒,他的文學才華令人側目。
1980年,華羅庚教授在蘇州指導統籌法和優選法時還做過一副對聯: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舉手有悔大丈夫,糾正錯誤。他借用了古時的對聯“觀棋不語真君子,舉手無悔大丈夫”,並加以改進,用來形容研究數學時需要相互幫助,知錯就改,毫無做作之意,著實讓人驚歎。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一個數學大家,竟然在文學方麵也有著不淺的認識,確定令人刮目相看。也許正是因為有了獨特的思路,有了與眾不同的看法,華羅庚才能在數學方麵有所造詣。這也告訴人們,做事情不能死搬套路,套路不一定正確,靈活卻總是順應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