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2 / 3)

目前,從中央到地方正大力反腐倡廉,一大批以個人私利做“為官之道”的“蛆蟲”,被社會所淘汰,

那句唱詞的內容正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成為現實。因而,百姓所祈盼的為官之道前景光明。

(原刊《陝西農民報》1994年9月6日)

先鋒(散文)

還是孩提的時候,一個陰雨霏霏的日子,家鄉的汽車站被橫馳而越的公共車撞倒。隨著看熱鬧的人流,我看到昔日雖不豪華,但卻熱鬧的候車室變成了一堆廢墟,大人們忙碌的往出挖壓在裏邊的人,那樣子讓人心磣。

記憶最深的是,鎮上一位幹部一邊在泥水中組織人們搶救,一邊大聲呐喊:“是共產黨員的快上!”於是,又有許多年老的、年輕的大人們加入了救人的行列。

也就是那時,“共產黨員”這個稱號在我的腦海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印象中包涵著一種孩提時的崇敬和羨慕。

上了中學,時常看一些反映革命先輩們為解放社會主義新中國而浴血奮戰的故事書籍和電影,又有這樣一些情節讓我沉思:越是困難艱巨的任務,越是危險的任務,都是由共產黨員義不容辭地去承擔。

共產黨員,是這個社會的先鋒嗎?

及至經過了軍營那個大熔爐的陶冶,耳聞目睹了一些撞及心靈的事情,才使我真正明白了這個問題。入伍不久,正好趕上一次援助地方抗洪搶險的任務,在挑選突擊隊勇士的時候,盡管自己雙手舉的發麻,可還是沒被選上,理由很簡單:我不是共產黨員。

望著清一色“共產黨員”的抗洪勇士們,心裏邊癢的真想立即加入他們的行列,可惜沒資格。

於是,很快交了入黨申請書。

第二年,在黨旗下宣誓的時候,莊嚴的氣氛讓人油然而生出一種自豪感:從此,我也成了一名“先鋒”。有許多戰友在我身上投下羨慕的目光。我確信,這目光是由衷的。

……

時光荏苒,世事滄桑。近年來,常常聽到、看到一些人試圖把入黨做為升官、發財的階梯,甚至部分共產黨員腐化墮落,心中不由隱隱作痛:共產黨員留給現代人的印象,還是那種“先鋒”嗎?

然而,孔繁森站了出來,張鳴岐站了出來,田建國站了出來……當災難來臨的時候,當群眾生活達不到溫飽線的時候,站在前邊,衝在前邊的還是共產黨員……

難怪我再一次看到父老鄉親們流著熱淚哽咽:關鍵時候還是共產黨啊!

是的,我總深信,至始至終,共產黨員總是先鋒;

真正的先鋒,也才稱得起共產黨員。

原刊《先鋒》雜誌1995年第6期

“公仆”軼事(二題)

A,是某鄉中心小學的民辦教師,寒來署往,辛苦幾十載,終於盼來一次轉正的機會,當她拿著轉正申請表到鄉政府蓋章時,適遇鄉長不任。從中午到晚上,她跑了四、五次,始終不見鄉長大人,有心第二天再找吧,怕誤了公共車趕不上送表,無奈隻好在政府大門口守著。

一位鄉幹部看到她徘徊又徘徊的樣子,悄悄泄露了“天機”:鄉長正在X食堂的酒場酣戰,恐怕一時回不來,即便回來也可能人事不省了。聽到此訊,焦急的A直奔X食堂而去。此刻,鄉長大人已喝得麵紅耳赤,聽說小A有事找,他欲離席,無奈一幫酒友死活不肯,最後,隻得由A代酒,一飲就是十幾杯……最終,盡管字也簽了,章也蓋了,A卻醉倒在地,結果還是誤了送表時間。

某村地處偏僻,人們大都處於貧困之中,為了把村上的六年義務教育搞上去,群眾硬是勒緊褲腰帶捐款捐物準備建一處小學,可湊來湊去,還差十餘根椽沒處弄。支書、村長前去鄉教育委員會彙報,遇到主管副鄉長嚷著要“搓一頓”,支書、村長無奈,隻好好酒好肉管一頓。可一結帳,傻了兩雙眼。原來的十根椽沒弄來,又吃了一根大梁。

(原刊《黨風與廉政》雜誌1995年8期)

這是扶貧嗎?

某村貧困,上級部門決定給予重點扶持,先給架一公裏高壓線,用於搞糧副基地建設。村幹部裝出一副“孫子臉”去電力局聯係。“電老虎”們首先提出給架線者包一輛“專車”去接;接下來,活沒幹多少,卻要吃這、吃那。西瓜還不夠解暑,硬要提來“紮紮”啤酒;村裏備的招待用煙“黃公主”伺候不下,硬是點名要換硬盒“哈德門”……

短短三天,殺了兩隻羊,喝去90餘瓶啤酒,吃掉一千多斤西瓜,吸了13條香煙,村裏掛了兩千多元帳務。村幹部們皺著眉頭充笑臉。笑,笑不出;惱,惱不得。

貧困村,本來盼望著扶貧,然而在扶貧過程中,又無可奈何地給群眾增加許多負擔,不知道這些“電老虎”們可曾想到這些?

我們的一些部門、單位,確實都知道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各行各業都來支援農業。然而到了實踐過程中,卻不能擺正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位置,乘機吃、拿、卡、要。這是什麼作風,什麼行為?這是害民勾當!

水、電,是人們生活中緊密相關的資源,國家給予電力工人為人民服務的權利,而他們怎麼能以權謀私,幹虧人利已的勾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