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期待的大小
當人們漸漸地習慣了某事給人造成的心理刺激,就會變得麻木,如果這種刺激達不到他的心理期待,就會感到不滿。比如,媽媽每天都給你做飯吃,你卻覺得很正常,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也不對媽媽表示感激。而如果一個陌生人對你很好,在你饑餓時給你做飯吃,你就會很感動。相比而言,陌生人自然沒有親人對自己好,但是因為我們習慣了親人對自己的好,對親人有更大心理期待,因此,即使媽媽對你很好,你也不會感覺到;而因為對陌生人的心理期待很小,當陌生人對你好的時候,就會受到較大的刺激,從而備受感動。這其實是在“貝勃定律”的影響下,產生的心理錯覺。
生活中,回報行為是很普遍的。例如,張家在娶媳時收了李家送的禮,就會在李家嫁女時,也送禮錢給他;你罵了我一句,我可能就會捶你一拳,那麼,人們采用回報行為的心理動機是什麼呢?
心理學家認為,相互回報行為同其他行為一樣,也是由人的某些社會需要和動機引起的,隻是需要和動機並不相同,大體分為三個層次:
維持心理上的平衡
維持心理平衡是回報的主要原因。施恩和結怨雖是兩種性質不同的人際行為,但都打亂了個人原有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要得到改善並達到新的平衡,隻能通過回報得以實現。我們常說:“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這其實為了尋求心理的平衡,不通過行為把內心被壓抑的情感發泄出來,人們就難以恢複原來的心理狀態。
保持社會交往
回報是為了保持人際的社會交往。回報行為中的報恩行為,在保持人際社會交往的功能中具有較明顯的效果,不僅還了所欠人的“禮”,還可擴大社會交際圈,消除孤獨感。而回報行為中的複仇行為,雖然從社會性上說,它代表了人們的社會參與意識,但是卻會影響人際交往的質量,要知道,“冤冤相報何時了”,“冤家宜解不宜結”,結緣總比結怨好。
獲得社會讚許
獲得社會讚許也是回報行為的一個重要的動機。在傳統的認識中,相互回報與社會的倫理道德相符。有恩不報太無情,有仇不報太窩囊。所以,回報行為能為當事人贏得社會讚許,而如果不回報,則會成為社會譴責的對象。
俗話說:“守什麼人,就學什麼人。”“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周圍環境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生活中,我們也常會體會到感染的力量。一個人在一個環境呆久了,就會不自覺地接受這個群體的思想,行為方式,甚至是人生觀,價值觀。
不自覺接受別人的影響
芸芸眾生,能抵製住誘惑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比較容易受到環境影響的。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人們一直在不斷地追求著一種和諧,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種平和的環境中。於是,人們都會努力地和鄰裏友好,盡量減免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此過程中,人們就會不自覺地受到別人影響。
群體的感染力也在影響著每個人的思想,這種群體感染力極易發生在鄰近間的人群中,對人的思想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們之間靠感染力而達到思想、情感上交流的目的。久而久之,這種思想、情感就會逐漸一致起來,繼而進一步影響人們的行為。如孟母搬遷後,孟子看到別人學習,自己也就會產生學習的欲望,不久也就會上升到行動,主動去學習。使自己的思想、行動和周圍的環境逐漸一致,從而達到一種和鄰裏和諧發展的局麵。
潛移默化的影響
每個人都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強調的是外在因素對自己的人生觀,以及人生態度的影響。但是,群體“感染力”也並非是強迫的,這種感染力是無形的,是潛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會接受了這種情感和思想。繼而隨著思想、情感的改變,影響到我們的行動,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染的力量是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