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世紀戴震哲學思想鳥瞰(1 / 2)

近百年來學者對戴學的研究概況是興趣漸起之後,又高潮迭起。很多論題被開掘出來,並不斷深入開展下去。因本課題著重以戴震為旗幟,專論他與乾嘉學術和中國文化之關係,故本章著重以戴震為中心,對因故未能展開的其他有關戴震研究的大家、名家或重要篇章進行綜論,以期形成對近百年來戴學研究概況整體麵貌的把握。在正式述評戴震學術、思想研究的內容之前,先對有關戴震研究的基礎工作從四個方麵做一點目錄學式的介紹。

就基礎文獻的整理工作方麵來看,1936年,《戴東原先生全集》出版。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委員會、安徽古籍叢書編審委員會組織編訂,張岱年任主編,由黃山書社於1995年出版的七卷本《戴震全書》,幾乎彙集了戴震的全部著述。由戴震研究會、徽州師範專科學校古籍整理研究室、戴震紀念館三家聯合編纂,葉光立任主編組織編訂的《戴震全集》,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於1991年到1998年陸續出齊。

就研究組織的成立情況看,1982年,地方政府對創立於戴震200周年誕辰的“戴氏私立東原圖書館”進行修繕,並將其命名為“戴震紀念館”,於1986年5月9日開館。1986年4月,徽州師專、戴震紀念館等在戴震家鄉籌建了國內第一個戴學研究組織“戴震研究會”。1993年,安徽師範大學成立了徽商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徽州文書研究室改組為徽學研究中心。同年,徽州師專也成立了徽州文化研究所。1999年,安徽大學成立徽學研究中心,該中心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就有關的學術會議看,1923年10月,梁啟超與“講學社”和“北大國學門研究所”等學術團體,在北京籌辦了一個紀念戴震200周年誕辰的“東原學術講演會”,決定在1924年1月14日在“安徽會館”舉辦紀念會。為此,自1924年1月19日始,北京的《晨報副刊》陸續刊出了“東原二百年紀念號”。1962年安徽省曆史學會舉行座談會,討論戴學。1986年5月,首次戴震學術研討會在安徽屯溪市舉行,會上交流了40餘篇論文,彙集為《戴震學術思想論稿》於1987年出版。1991年8月,在徽州師專舉行了第二次戴震學術研討會和《戴震全集》出版的首發式,會後出版了論文集《戴學新探》。

就主要學術研究的專著來看,有如下八種。[1]周輔成的《戴震——十八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一書,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大陸戴震哲學研究的最重要成果。王茂的《戴震哲學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一書,逐漸恢複了對戴震哲學的思想研究,該書雖然還囿於唯物、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舊框架,但在20世紀80年代對戴震哲學思想的發掘具有啟蒙意義。蒙培元的《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該書雖然還是將戴震納入理學的係統來考察,但第一次明確地揭示了戴震哲學與王夫之一係的中國以氣論形式表現出的唯物論思想譜係。李開的《戴震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一書,第一次係統地闡述了戴震的生平與思想,特別是引進現代西方的語言哲學、解釋學等新的哲學思想,為戴震的哲學研究開拓了新的思想視野。周兆茂的《戴震哲學新探》(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一書,其主要學術貢獻揭示了戴震哲學與朱子學、新安理學的內在聯係,深化了人們對於戴震哲學與朱子一係哲學思想關係的認識,將戴震的哲學與學術思想研究推向了深入。進入21世紀,有關戴震的學術、思想的研究又向新的境界邁進。許蘇民的《戴震與中國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從明清早期啟蒙思想的角度,揭示了戴震哲學的現代性品格,第一次較為係統地梳理了戴震哲學思想對於中國現代思想的影響。吳根友的《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曆程——從李贄到戴震》(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主要從價值觀念變化的角度,揭示了戴震倫理思想、經驗論的哲學思維方式與現代價值觀念與哲學思維之間的內在關係。徐道彬的《戴震考據學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一書,則集中研究了戴震的考據學思想及其成就。值得注意的是,丘為君的《戴震學的形成:知識論述在中國的誕生》(新星出版社,2006年)一書,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戴震學”的概念,希望將戴震的思想研究拓展到經學及其他方麵,形成一個立體的戴震學術、思想研究的係統。另外,老一輩學者張舜徽先生有關戴震學術、思想的研究成果也出版麵世,如《清儒學記·自序》(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其中有很多有關戴震的有價值的論述。在戴震哲學思想的外推方麵,成中英編譯的《戴震原善研究》(美國東方研究所香港辦事處,1969年)一書,第一次將戴震的部分思想推介到英語世界,也是20世紀英語世界裏較早研究戴震的學術譯介性成果。改革開放之初,安正輝選注的《戴震哲學著作選注》(中華書局,1979年)一書,對於傳播戴震的哲學思想,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