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頭痛是臨床最常見的病症,不但給病人造成極大的痛苦,也給社會勞動力帶來危害,因此,對各種頭痛的研究和治療越來越多地受到中、西醫臨床工作者的重視。

頭痛的程度取決於不同組織中所含痛覺感受點(痛覺感受器)的數量和質量。頭麵部軟組織中含有豐富的痛覺感受點,因此,頭痛症狀多於全身其他部位的病症。頭痛的範圍從廣義講包括整個頭麵部,從狹義講則指眉毛向上至枕部的區域。在頭痛病人中,頭痛與麵部疼痛往往同時存在,不易截然分開。顏麵部的眼、耳、鼻及口、咽、喉更有豐富的神經和血管與腦組織相連,當它們受到物理的(如外傷打擊)、化學的(如強酸堿腐蝕)或生物的(如細菌、病毒感染)侵害時,相關部位的神經末梢便會產生異常的衝動,後者傳到大腦皮質而產生疼痛的感覺。

中醫學對頭痛的認識有著悠久的曆史,在2000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內經》中就有對頭痛產生機製的詳細論述,如“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以及“陰氣竭,陽氣未人,故卒然而痛死不知人”(《素問·舉痛論》)。在《內經》的理論指導下,曆代醫家對頭痛的治療不斷豐富和提高。金元時期李東垣以實證痛證相應確立了“通利”的治則治法,清代醫家則對虛證痛證給予“進補”的治則治法,均對頭痛的臨床治療學作出了貢獻。

隨著時代的進步,中醫學在頭部痛證領域中的進展更為迅速,尤其是近年來新的治療方法和更加有效的方藥不斷湧現,臨床報道層出不窮。而且中醫對頭痛的治療,並不僅僅停留在“止痛”上,中醫中藥在緩解頭痛、解除病人痛苦的同時,也對引起頭痛的各種病因和原發病有著極好的根治療效。

我們在學習和研究中醫對頭部痛證治療的過程中,為近年來痛證療法豐富的內容和成果所吸引,深感有必要擇其精要整理成冊,使之發揚光大,留傳於世,以利繁榮中醫學術,造福人民和社會。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總論,分列頭部解剖、腦與髓及頭部經絡的分布、頭痛發作機製與類型、頭痛的檢查與診斷、頭痛症狀與鑒別診斷、頭痛個體差異、頭痛證型與鑒別診斷、常用止頭痛中藥共8章。下篇為各論,分列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緊張性頭痛、腦血管性頭痛、顱內炎症性頭痛、顱內寄生蟲病頭痛、顱內壓增高與腰椎穿刺後頭痛、腦腫瘤頭痛、腦外傷頭痛、眼源性頭痛、鼻源性頭痛、耳源性頭痛、咽源性頭痛、齒源性頭痛、麵源性頭痛、口源性頭痛、頸源性頭痛、眶上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內科外感熱病頭痛、內科內傷雜病頭痛、婦科疾病頭痛、中毒疾病頭痛共23章。每種頭痛又分別從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診斷、辨證論治、中醫綜合療法、治療經驗選錄、按語等方麵分別予以闡述。附錄則羅列出《普濟方》和《本草綱目》的頭痛選方(劑量單位已換算成現製)以供讀者參考。本書涉及頭部痛證的各個方麵,特別是在“辨治”兩字上狠下工夫,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本書內容極為豐富,而且通俗易懂,中醫與西醫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便於推廣應用。為了說明中醫藥治療頭痛的臨床療效,並進一步豐富本書的內容,本書在“治療經驗選錄”欄目中,引用了全國期刊上發表的治療頭痛與頭痛有關的經驗500多條,在此對500多位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可供廣大中醫、中西醫結合醫護人員參考,亦可作為家庭藏書隨時翻閱,成為保健的良師益友。

肖國士

於湖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