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3)

我對清朝的興趣,其實集中在前期的沙場征戰和宮闈陰謀,始於皇太極,終於雍正,對乾隆我都懶得看其風流。晚清混亂,窩囊,我近代史從來考不好,本不該挑這個來寫。

但我卻又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曾經有人挑剔我的小說,說主角都是理想化的,俊美非凡,睿智堅強,嫵媚豔麗,溫婉體貼。我不服,所以,我特地挑了這個既不漂亮,又沒有本事的末代皇太後來寫。

但是,在查資料時,我就產生了要為她翻案的願望——葉赫那拉·靜芬,《清使稿·後妃傳》裏,對她隻有寥寥數語的記載,是這樣說的:

“德宗孝定景皇後,葉赫那拉氏,都統桂祥女,孝欽顯皇後侄女也。光緒十四年十月,孝欽顯皇後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為皇後。二十七年,從幸西安。二十八年,還京師。三十四年,宣統皇帝即位。稱‘兼祧母後’,尊為皇太後。上徽號曰隆裕。宣統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後命遜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諡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後,合葬崇陵。”

這裏一共就說了她幾件事:是慈禧的侄女,光緒的皇後,溥儀的皇額娘,下了宣統退位詔書。

這其中,幾乎沒有一件事,是涉及她這個人本身的,全是作為其他人的附屬。不可不謂是一種悲哀。

而相比之下,珍妃就比她幸運得多了。曆史裏這樣寫:

“恪順皇貴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貴妃女弟。同選,為珍嬪。進珍妃。以忤太後,諭責其習尚奢華,屢有乞請,降貴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後出巡,沈於井。二十七年,上還京師。追進皇貴妃。葬西直門外,移祔崇陵。追進尊封。”

這還起碼說了她和慈禧之間的矛盾,她被害的事,以及光緒對她的思念。

除了正史,更有野史。百年來,人們在各種小說、戲劇裏,不斷地悲歎珍妃和光緒的愛情悲劇,說珍妃如何如何的美麗聰明,勇敢堅強,而光緒是如何如何的英明睿智,大誌不遂。在他們的故事裏,慈禧永遠是棒打鴛鴦和扼殺改革的魔鬼,而靜芬,作為皇後,作為慈禧的侄女,則成為善妒,愛打小報告,愛陷害珍妃……一個徹頭徹尾令人痛恨的奸險角色。

可是,事實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赫德蘭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裏說:“隆裕皇後長得一點都不好看。她麵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傷的樣子。她稍微有點駝背,瘦骨嶙峋。臉很長,膚色灰黃,牙齒大多是蛀牙。她十分和善,毫無傲慢之舉。我們覲見時向她問候致意,她總是以禮相待,卻從不多說一句話。太後、皇上接見外國使節夫人時,皇後總是在場,但她坐的位置卻與太後、皇上有一點距離。有時候她從外麵走進太後、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後麵一個不顯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她就會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們有時候會看見皇後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宮中漫無目的地散步。她臉上常常帶著和藹安詳的表情,她總是怕打擾別人,也從不插手任何事情。”

如果這段記載是真實的,那麼靜芬就是受了天大的冤枉了。

她,無辜地被選進了宮,無辜地嫁給了皇帝,又無辜地被皇帝討厭——曾看到一點記載,說光緒其實脾氣毛躁,對慈禧又不敢出怨言,就把怒火都發在皇後的身上,動不動就踢飛自己的鞋子,還有一次把死貓放進了皇後的被子裏,嚇得皇後大病一場……

如此無辜,更要無辜地被後人恥笑。可憐!可憐!

反觀珍妃,難道真的就像野史裏說的那樣好嗎?

《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裏麵提到,珍妃聰明伶俐,宮廷禮儀一學就會,因此替皇後主持繼嗣典禮——和其實和該文作者所要說的,慈禧討厭珍妃是想違背的。試想,在慈禧操縱政府的當時,她不點頭,珍妃如何能僭越?更何況,對手還是慈禧的親侄女,一個慈禧想用來拴住光緒的人。所以,隻可能是,慈禧開始十分喜歡珍妃,是後來,珍妃是所為叫慈禧生了厭惡——比如照相。慈禧自己是十分喜歡照相的,但是珍妃偏偏挑在甲午失利,慈禧厭惡洋人的時候來照相,被杖責,隻能怪她不識時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