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體的語言表達上,為了確保自己的頭腦比嘴巴快,為了保證不著急說話,可以用一些常用的話來拖延時間,比如:我認為、我個人看法是……等等,這樣,一表明自己的謙虛態度,二能夠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思考時間。
同時,還可以先重複一下對方的話,以此來延長自己的思考時間,比如說:“你剛才的意思是……”或者“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你現在麵臨的問題在於……”通過這種方式,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誠意的同時,還為自己爭取了思考時間。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說話絕對不是要在最短的時間表達出盡可能的意思。事實上,這樣根本就節省不了時間,反而浪費更多的時間來進一步解釋。為此,我們不要犯著急說話的毛病,一定要在一段時間隻表達一個意思,將意思表達清楚明白,然後再考慮別的話題。
·說話的第一要素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一篇口才學論文中認真地分析和論證了口才的語言技能問題。他得出結論:口頭表達藝術主要有四大要素,而其中占第一位的就是口語的節奏。丘吉爾是深諳口才之道的,他將“節奏”列在四大要素之首,就是因為他切實體會到和懂得口語節奏具有十分強烈、深刻和豐富的表現力。
中國的古代典籍《禮記》中說:“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還說,“言語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教以和;皇皇者,正而美”。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就生動地展現了琵琶樂音的輕重快慢及起伏停頓的節奏。
古人早就認識到了節奏的性質和口語節奏的表現力。現代人也常說,“急人快語”,“疾言厲色”,“語重心長”,“聽話聽聲,鑼鼓聽音”等。這些,也都從不同角度說明了口語節奏所具有的感情色彩、形象內涵和動人力量。
一次談話,一回座談,一場論辯,一台演講,一堂教學從頭到尾聲調高亢不行,從頭到尾輕聲細語也不好;從頭到尾平鋪直敘,平淡無奇不妥,從頭到尾光怪陸離、危言聳聽也不佳。要使聽眾自始至終都能精神飽滿和有效地接受信息,使講話、座談、教學和演說獲得理想的效果,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在聲音形式上,語音就應有高有低,語調就應有抑有揚,語速就應有快有慢,吐字停頓就應有長有短。
在內容、風格和表達手法方麵,信息就應有強有弱,主旨就應有貼有離,文采就應有濃有淡,風貌就應有俗有雅,情與理就應有穿插交錯,論述與例證就應有多種多樣的邏輯格式展開。
一般來說,口語節奏有如下語言效果:
一種效果是,高亢鏗鏘的語調催人奮發,快急的語速使人激動、緊張,低沉的語音叫人深思和黯然神傷。或者進一步說,快的語速,重的語音,揚的語調,短的句式,小的停頓,凝練的信息內容,剛健的詞語風格會表現出興奮、爽快、高昂、激動和急切的感情色彩,從而使聽眾不自覺地受到相應的感情衝擊和影響,並產生相應的亢奮、緊張或緊迫等心理。
另一種效果是,慢的語速,輕的語音,抑的語調,長的句式,大的停頓,鬆散的信息內容,柔和的語詞風格又可顯示出安然、從客、平靜、淡雅和嚴肅、沉重的感情色彩,從而又會使對象不由自主地受到相應的情緒感染和影響,並產生相應的閑散、悠緩、恬適、莊重、深沉和悲痛的心理。
·正確把握說話的節奏
掌握好節奏的最高境界是說話自然流利。當然,恰當的停頓不屬於不流利,因為我們經常利用停頓展開新的思路,或者從一個要點過渡到另一個要點,或者重複某個詞以期給聽眾留下更深一層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