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智慧書——改變命運的人生哲理01(1 / 1)

前 言

產自印度的畢缽羅樹,本來是一種很普通的樹,因為成就了一個偉人的思想,故改名為菩提樹。菩提,梵語“Bodhi”的音譯,即覺、智、知、悟的意思,因此,菩提樹就有了覺樹、思維樹的美稱。

唐朝初年,圍繞菩提樹還有一段寓意深刻的故事。說的是禪宗五祖弘忍想通過弟子的開悟詩選拔接班人,最先響應他的是上首弟子神秀,他寫的禪詩如下。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大意是,人的心性本來清淨,卻為紅塵所染,隻有時時加以護持,才能不讓煩惱幹擾自己清淨的心性。此詩表達的徹悟和表現的境界已經很不錯了。

寺內一個打雜的小和尚慧能對這首詩不以為然,他即興作了一首詩。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詩中的“一樹、一鏡”,表明了人生大徹大悟的最高境界。這樣的思考和覺悟,迥異於凡塵俗世中錙銖必較的算計和爾虞我詐的謀劃,隻有超越功利,關切人生本義的思考,才能塑造日趨完善的人格。弘忍大師讀此詩後感歎不已,由此,資曆很淺的慧能一躍成為禪宗六祖。

階前草綠,窗外花紅時節,菩提樹葉驟然枯黃,並於數日內落盡,絲毫沒有慢慢凋零的淒楚。與此同時,新葉迅速長滿枝頭。你能說,這不是“悟”出來的境界?

人生需要感悟。蘋果在啟發牛頓之前,不知在他人頭上掉了多少個!自然界的事物一直在啟發人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啟發,然後,突然間——我們頓悟了!

東西用得久了,便會磨損,小到一雙鞋子,大到整個天空(中國曆史上就有女媧補天的傳說)。心靈也一樣,跋涉得久了,難免會蒙上一層灰塵。一個有智慧的人,在生命的旅程中,會給自己的心靈安排一個驛站,洗滌、修補、調適、休整,然後再度上路。

修補是一個工程,需要耐心、勇氣及智慧。心靈如同一件脆弱的器皿,需要精心地維護,它具有可資修補的一切要素。心靈是珍貴的,是久遠的,是有曆史的,是滲透了情感的,是我們生命中的無價之寶!因此,它需要充滿愛與智慧的清泉來滋潤和修補。

相傳,如果寶玉有了裂紋,可用錦緞包裹,肌膚相親,晝夜不離身,如此三年,那美玉得了人體的滋養,就會漸漸彌合,直至天衣無縫,成為人間至寶。雖然,不知用此方法補玉是否真的靈驗,但是,若以此法修補和滋養心靈,以心血灌溉,以精神哺育,以意誌堅持,以柔情陶冶,它定會重新獲得生機。經過長距離的跋涉,疲累的是身,迷惘的是心。冷靜下來,翻開這本書,讓這些涓涓細流般的感悟輕輕地洗滌和撫慰你的心靈,還它一片清明。你會發現,生命的意義,其實很簡單。

很多人為了得到智慧而費盡心思,殊不知,一滴水就蘊藏著深奧的哲理,一個小故事就孕育著深刻的智慧。真理往往簡潔明了,也許一群螞蟻,就詮釋了生命和團結的偉大;也許一個微笑,就包含了自信和善良的力量;也許一抹雲彩,就彰顯著生活與自由的美好。

一本引人思考、啟人智慧的書,無疑是人生中的知心朋友,困境中給你一雙溫暖的手,傾聽你內心的聲音。任何時候打開它,雋永的意蘊都能給你啟發。這些經過細心挑選的睿智故事,很多你並不陌生。細心閱讀,你會發現每天升起的太陽都有新的意義,平凡的生活其實每天都不一樣。在生活中,你需要適時地釋放忙碌而緊繃的心。領悟生命的意義,其實隻需要換一種心情。

行為的改變來自心之所想,換一種態度對待生活,便能獲得一次心靈的“涅槃”。而這些固原還本的人生真諦和深刻道理,讓人的心靈為之震撼,或了然於心,或醍醐灌頂。在這裏的每一次駐足、沉思,都會讓你體驗到新的人生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