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則,套用當下比較有說服力的一句話就是:“一個作者還是要靠自己的作品來說話的。”用這一條來衡量孟祥寧,顯然這個尺度有些過高,因為孟祥寧還在中學讀書,在大人的印象中,一個小孩子能寫出什麼來?其實不然,孟祥寧已在《青年文學》《北京文學》《女子文摘》《燕趙晚報》等報刊發表作品七十多篇,在“河北文學館杯”征文大賽中連續兩屆獲得過二、三等獎,這些成績足以讓同齡的孩子們望塵莫及。當然,人和人是不能比的,甚至在有些方麵沒什麼可比性。咱隻說孟祥寧和她被收錄在《青梅煮酒》一書中的作品。
《青梅煮酒》共二百多個頁碼,在該書的第91頁至103頁收錄了祥寧的《遠去的奶奶》《觸電》《寶石》《會狗叫的貓》《親愛的那不是愛情》五篇作品。按我的閱讀習慣,我覺得《遠去的奶奶》
是散文,另外四篇是小小說。散文和小小說是有區別的。說《遠去的奶奶》是散文,是因為內容和情節上雖然有人物出現,但祥寧所表達的主要還是情感。
在《遠去的奶奶》這篇散文中,祥寧的寫作天賦已經顯露出來,我們常說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這篇文章則是“形也不散神也不散”。為什麼說“形也不散”呢?在讀完這篇文章後,作品所傳遞的信息一下子就能讓人明白,這是在寫自己的奶奶,表達一種對奶奶的懷念之情。這種情感人皆有之,我在懷念奶奶的時候也和祥寧一樣,甚至落淚。這種情感對大家來說太普通了,因人人皆能感動的情感也就沒什麼能讓人感到稀奇的了,內容無非是說奶奶如何如何好,祥寧在這一點上也是這樣寫的,內容上有兩個小細節:一個是,“同伴小朋友欺負我”,奶奶像個英雄一樣把他們嚇跑了;另一個細節是奶奶給“我”編的辮子很好看,引來“羨慕的目光”,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對這些細節的處理上,好多人(包括我)自己也可能這樣來寫。祥寧的高明之處不在於此,而在於對這一整篇散文的統籌上,說白了是布局,這一基本功或者說天賦,祥寧體現得很好,想必編者也是慧眼獨具,所以把這一篇放到了最前麵。其實在我個人看來,祥寧更好的一篇是《寶石》。
那麼,《遠去的奶奶》是如何布局的呢?文章的開頭,當“我”
在夏日的夕陽下踽踽獨行之時,看到一位老奶奶和一個小女孩,由一開始場景的烘托“蟬還在不知疲倦地叫著。倦鳥歸巢。風,飄向遠方。”等(這幾句也見語言描寫功力),不禁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奶奶,由此陷入了對奶奶的回憶中,引出後麵的內容。文章的最後再次提到“那位老奶奶和一個小女孩消失在視線中”,前後呼應。
對奶奶的情感作為主線穿插其中來寫,文章就有了起伏,應了那句“文似看山喜不平”。這種文章工法,是非常傳統的,也是一個寫作者必備的基本寫作要領,在一篇看似不起眼的小散文中被祥寧運用得恰到好處,做到了形、神、情的兼備,所以我要說祥寧寫文章是有天賦的。更為可貴之處,文章結尾畫龍點睛,如下:
奶奶的背影突然出現在黛色的天邊,迤邐前行,那個地方叫天堂嗎?
喂,(奶奶,)等等我。
我拚命地跑著,任憑眼淚在臉上滑落,凝固,然後風幹。
這樣的結尾不但對整篇文章起到了統領的作用,更是對散文的情感予以強有力的提升。
其餘四篇為什麼是小小說呢?就是符合小小說的特征,篇幅短小,人物、情節和故事結合得很好。
《觸電》《親愛的那不是愛情》寫的是朦朧、萌動之情。在如今這個時代,這種感情提早出現並不見得是壞事,我們說有些事情該發生的就是要發生,晚一些不如早一些。通過閱讀祥寧的這兩篇作品,祥寧在作品中對這種感情處理得非常好,也非常棒。祥寧是大孩子了,相信在現實中她會有更出色的表現,肯定會讓爸爸媽媽放心的。
《寶石》《會狗叫的貓》是屬於魔幻題材的小小說,這是當下最能吸引人、最受關注的一種題材,這種題材的開挖將會隨著人們日益豐富的物質和文化生活而更加豐富。《寶石》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想像力豐富。從愚公移山挖出寶石,一直寫到人們為了得到寶石也不移山了,而是把山弄得千瘡百孔,並寫到探險。故事情節較好,有現實意義,能吸引人,結構框架也不錯。缺點是沒有展開,在對細節和人物的把握上有欠缺。相信隨著知識麵的增長和閱曆的豐富,祥寧以後會處理得更好。
《會狗叫的貓》突出了小說的故事性,緊扣人的心弦,讀來幾分緊張、幾分刺激。我的意見正如有的人曾說過的那樣,不該把主人公寫死,可以增添恐怖的成分,也可以出奇,但是不要進入老套路,讓主人公最後都死掉了,以此來引起讀者的注意,這樣寫不是不好,而是把作品局限住了,沒有了想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