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覺被宋斬殺
金軍在攻下燕京城以後,沒過多久即依照“海上之盟”的約定,將燕京城及周圍的六州之地交給了宋朝。當時,遼國天祚帝仍在西北夾山一帶活動,金軍的主要目標是捉到天祚帝,滅亡遼國。對於平、灤、營三州之地隻放到次要的地位,改平州為南京,任命張覺為南京留守。不久聽說張覺有異誌,準備背叛金國,阿骨打派劉彥宗和斜缽到張覺那裏去,對其行徑進行譴責。在張覺殺死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一批遼官以後,阿骨打又下詔南京官吏,表示要派兵攻打平州,“今坐首惡,餘並釋之”,對張覺再次發出警告。當時,金朝正在將燕京及近州的漢民特別是技藝之民強製地遷移到金源內地(今阿什河流域),稱作“金內地”。張覺的軍隊在潤州(今秦皇島市)攔截了許多漢民,並計劃控製遷州(今山海關)、來州(今綏中縣西南)、隰州(今綏中東北)等地,封鎖遼西走廊,當時這裏是從燕京通往遼東的必經之地。
此事影響了金國的移民計劃,金國急需燕京等漢地工匠去開發建設金源內地。於是,阿骨打派闍母從錦州(今仍其名)前去征討張覺,雙方互有勝負,在兔耳山闍母遭到慘敗。金軍雖然到達至平州城下,卻因為兵力有限,無法攻下平州城。金兵退兵之際,在平州城門寫上了幾個大字:“夏熱且去,秋涼複來。”《三朝北盟會編》卷18,政宣上帙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縮印本,第128頁下欄。
闍母沒有攻下平州城,於是改由宗望(斡離不)攻打平州城。張覺在打退闍母的攻城以後曾向宋朝報捷,駐在燕京城中的宣撫司準備了銀絹數百以犒賞張覺。宋廷派李安弼攜帶宋徽宗的詔敕前去慰問。張覺準備帶領平州城內官員出城迎接,不料走漏了消息,為金軍所知,派數千騎前去偷襲,張覺不敢入城,逃往燕京,平州城為金軍所占領。金軍捉到了張覺的母親和妻子,從其家中搜出了宋徽宗的詔敕,證明張覺與宋朝有往來,使金國對宋朝產生了仇恨,成了金國伐宋的主要原因。
張覺逃到燕京以後,改名為趙秀才,藏匿在郭藥師軍中。宗望已得知張覺逃往燕京城,便向宋朝發文書,指責宋朝的過錯,要求將張覺交給金國處理。宋朝廷指示駐在燕京的軍政長官王安中來處理此事,王安中最初向金軍宗望表示,燕京所屬州縣甚多,難以尋找張覺的下落。宗望得到的情報是,張覺就隱藏在郭藥師的甲仗庫中,於是指出了張覺的藏匿地點。無奈之下,王安中隻好把一個麵貌與張覺相似的人殺死,將其首級送去。宗望等人一看是假人頭,再次提出抗議。王安中無計可施,隻好將實情告訴了張覺。為了平息這場風波,需要將他的人頭交給宗望。張覺一聽此言,便與王安中爭執起來,大罵王安中不義。不過王安中還是殺死張覺,割了首級,浸上水銀(水銀有防腐作用),裝入囊函,送到宗望軍前。
王安中此舉在常勝軍中引起強烈反響。常勝軍原名怨軍,是遼朝天祚帝為了抵抗金國在遼東組建的一支漢人軍隊,後來退到燕京,天賜帝嫌怨軍名聲不好聽,改名為常勝軍,由郭藥師任常勝軍的統帥。在北遼衰落之際,郭藥師鎮守涿州,叛遼降宋,成為宋軍的將領,收複燕京以後,協助王安中鎮守燕京。聽說王安中將張覺殺死,將人頭送給金軍,常勝軍的官兵無不傷心流淚。郭藥師氣憤地說:如果將來有一天金國要索取我的人頭,是否也會如此!《三朝北盟會編》卷18,政宣上帙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縮印本,第131頁下欄。
受此影響,後來為自身安全考慮,郭藥師又叛宋投金,帶領金兵南下伐宋。由於郭藥師對宋朝廷和山川非常熟悉,使金兵順利南下,很快打到開封城,導致北宋滅亡。郭藥師叛遼降宋,又叛宋降金,自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不過宋朝將張覺的人頭送給金國,處理不當,確實震撼了郭藥師的心靈,給他留下了磨不掉的陰影。《金史》稱:“及(王)安中不能庇張覺而殺之,函其首以予宗望,藥師深尤宋人,而無自固之誌矣。”《金史》卷82,《郭藥師傳》,中華書局校點本,第1833—1834頁。這話說得很切中要害。
宋朝接納張覺叛金,是為了取回平、灤、營三州,然而卻未能協助張覺守住平、灤、營三州,隻是企圖從中漁利而已,並沒有達到目的,卻成為後來金軍南下伐宋的重要借口,這是宋徽宗以及王黼一班宰執所沒有料想到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