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蛇吞象 (1)(1 / 2)

燕昭市骨

燕國是周王室的同姓,最早的國君是召公,跟魯國的周公一樣,都是周王室的高級幹部,三公。召公和周公兩人分別主管著天下的東西兩部分,召公主管的是西半天,那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召公和周公如此牛×的地位,並沒有給後代帶來特別多的庇蔭。

魯國地處中原,經常被各大國虐待,後來國君還被架空了,在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它一直沒啥出息。

燕國地處北部邊疆,一直沒啥動靜,雖然也跟北方的異族零距離接觸,但是它並沒有像秦國和晉國那樣,從異族那裏吸收點兒剽悍,受了異族的欺負,反而還需要中原諸侯來幫著找回麵子。公元前663年,異族山戎來找燕國的晦氣,就是齊桓公出頭幫它出的氣。

燕國基本上就是一個三無國家,無地位(沒有實力)、無文化(地處邊疆)、無重要性(遠離中原)。

齊宣王之所以打燕國的主意,就是看上了它的三無,沒想到這個三無國家竟然成了齊國的越南。為了避免本土承受不可承受之重,齊國隻好草草從燕國抽身,畢竟這隻是一個三無地區,犯不上為它冒太大的風險。

公元前312年,入侵燕國的齊軍無奈地撤離,燕國也迎來了新的領導,當年逃走的太子姬平繼位,史稱燕昭王。

燕昭王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

你不能指望齊軍不拿燕國群眾的一針一線,不動燕國的一草一木,如果齊軍真的這樣做了,也就輪不到燕昭王回來就職了。

燕昭王能夠回國就職,是因為齊軍的胡作非為,而這又增加了燕昭王的治國難度。你說燕昭王是該感謝呢,還是該痛恨呢?

我不知道燕昭王怎麼看待齊軍的所作所為,但是我知道他很痛恨齊國。

燕昭王上任後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報複齊國。

“報複”二字,說起來容易,寫起來也不難,做起來呢?

以燕國的三無狀態,要想報複如日中天的齊國,大白天做夢也做不到啊。

跟燕國相比,齊國的實力和重要性就不用說了,單拿文化來說,齊國也遠遠走在燕國的前頭。

齊國雖然沒有像魯國那樣出聖人,但是有人能夠給聖人的著作做注解,《春秋公羊傳》即是齊國人給孔夫子編纂的《春秋》做的注解。

戰國時代是比拳頭的時代,關文化什麼事兒?

跟文化還真有點兒關係。

到了齊宣王時代,齊國的稷下學宮堪稱一大風景,在這裏聚集了當時天下幾乎所有的思想學派,也招攬了一大批士人。

這些士人中難免會有濫竽充數的,但是基數大,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人有兩把刷子,那絕對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

文化不是可有可無的擺設,沒點兒文化底子,就很難吸引到有兩下子的人才。一個一肚子文韜武略的人,會願意對著一個不識字的人唾沫四濺嗎?到處顯擺“茴”字有四種寫法的,是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

順便說一下,齊國不僅人文文化發達,神仙文化也走在了天下的前列,後來為秦始皇求仙作出突出貢獻的,大多數是齊地的人。即使是給聖人做注解的《春秋公羊傳》裏麵,也有不少非人文的東西。

麵對著樣樣不如齊國的現實,燕昭王並沒有灰心,他決定找一個突破口。

二十一世紀最貴的是什麼?

人才!

公元前最貴的是什麼?

也是人才!

什麼時候最貴的都是人才。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時代不重視人才,那你最好從自身查找一下原因,很可能你不是人才,至少不是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要是心裏實在不平衡,就拿孔夫子來安慰一下自己,他老人家也不是當時需要的人才,但是他的後世子孫沾了他不少光,你的才華就算是為子孫提前準備的存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