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農業生態係統是指在一定時間和地區內,人類從事農業生產,利用農業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種群之間的關係,在人工調節和控製下建立起來的各種形式和不同發展水平的農業生產體係。與自然生態係統一樣,農業生態係統也是由農業環境因素、綠色植物、各種動物和各種微生物四大基本要素構成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係統,具備生產力、穩定性和持續性。與自然生態係統相比,農業生態係統表現為: 為提高農業生態係統的生產力加入各種輔助能(如化肥、機械動力等);農業生態係統多樣性大為降低,係統中的主要植物和動物由人工選擇而成;農業生態係統是受人為目的控製的,是一個由人參與及主宰下的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係統。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限於人口的壓力和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人類對農業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未能給予充分重視,造成當前農業環境質量惡化,農業生態平衡破壞。這種生態失衡已在全世界範圍內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農業生態生產力的發揮和農業的長期發展。
什麼是農業環境?
農業環境是指農業生態係統中的非生物因素,即指農作物、林木、果樹、畜禽和魚類等農業生物賴以生存、發育、繁殖的自然環境。它包括農田土壤、農業用水、空氣、日光和溫度等。從當前農業生態環境情況看,土地退化、土壤荒漠化及鹽堿化、水土流失現象十分嚴重,農業用水汙染及由此導致的農田土壤汙染、農藥和化肥汙染也時有發生。這一切均嚴重影響著農業的持續發展和糧食的安全。所以,農業環境保護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
什麼是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是指由於自然原因或人類的活動,使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係統失調,對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健康和生命產生有害影響的現象。環境問題按其產生原因可以歸納為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兩類。原生環境問題,也稱第一環境問題,是指一些非人類能力所能控製的,而由自然因素(活動)引起的環境變化,如火山噴發、地震、洪澇、幹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是由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生態係統破壞和環境汙染,反過來又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如由於人類生產、生活引起的大氣汙染、水體汙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水土流失、沙漠化、氣候異常、地麵沉降、誘發地震等。目前,人類活動對環境損害所造成的後果和環境汙染對社會發展的反作用已日漸被人們所感受,並逐漸形成共識。保護環境,保護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
什麼是環境汙染,有哪些汙染類型?
環境汙染是指由於某種物質或能量的介入,使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能夠引起環境汙染的物質被稱為汙染物,如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及鎘、鉛、汞等重金屬等。汙染物質對環境的汙染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當某種能造成汙染的物質的濃度或其總量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就會產生危害,環境就受到了汙染。能量的介入也會使環境質量惡化,如熱汙染、噪聲汙染、電磁輻射汙染等。環境汙染既可由人類活動引起,如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排放的汙染物對環境的汙染;也可由自然原因引起,如火山爆發釋放的塵埃和有害氣體對環境的汙染。環境保護中所指的環境汙染主要是指人類活動造成的汙染。
環境汙染的類型,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汙染、水體汙染和土壤汙染等;按汙染的性質可分為生物汙染、化學汙染和物理汙染;按汙染物的形態可分為廢氣汙染、廢水汙染、固體廢物汙染以及噪聲汙染、輻射汙染等;按汙染產生的來源可分為工業汙染、農業汙染、交通運輸汙染和生活汙染等;按汙染物的分布範圍分,又可分為全球性汙染、區域性汙染、局部性汙染等。
什麼是水體汙染?
水體汙染是指一定量的汙染物進入水域,超出了水體的自淨和納汙能力,從而導致水體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生物群落組成發生不良變化,破壞了水中固有的生態係統,破壞了水體的功能,從而降低水體使用價值的現象。造成水體汙染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如向水體排放未經處理的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施用的化肥、農藥及地麵汙染物被雨水衝刷,隨地麵徑流進入水體;隨大氣擴散的有毒物質通過重力沉降或降水過程進入水體等。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水體,是水體汙染的主要因素。
什麼是大氣汙染?
自然狀態下幹潔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占78.09%)、氧氣(占20.94%)、氬(占0.93%),其餘為各種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氣體。但是在一定範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都有可能對人、動物和植物產生不利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汙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係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生態係統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汙染。造成大氣汙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等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大氣環境質量。
大氣汙染物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天然汙染物和人為汙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為汙染物,它們主要來源於燃料燃燒和大規模的工礦企業,包括: ① 顆粒物: 指大氣中液體、固體狀物質,又稱塵。② 硫氧化物: 硫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③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④ 氮氧化物: 氮的氧化物的總稱,包括氧化亞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⑤ 碳氫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氫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烴類氣體。⑥ 其他有害物質: 如重金屬類、含氟氣體、含氯氣體等。
什麼是土壤汙染?
人為活動產生的汙染物進入土壤並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質量惡化,並進而造成農作物中某些指標超過國家標準的現象,稱為土壤汙染。土壤汙染除導致土壤質量下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外,更為嚴重的是土壤對汙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汙染物,如汞、鎘等富集到作物果實中,人或牲畜食用後發生中毒。汙染物進入土壤的途徑是多樣的,廢氣中含有的汙染物質,特別是顆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麵進入土壤,廢水中攜帶大量汙染物進入土壤,固體廢物中的汙染物直接進入土壤或其滲出液進入土壤。其中最主要的是汙水灌溉帶來的土壤汙染。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也是土壤汙染的來源之一。
土壤汙染物的來源廣、種類多,大致可分為無機汙染物和有機汙染物兩大類。無機汙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銅、汞、鉻、鎘、鎳、鉛等)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汙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以及由城市汙水、汙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為了控製和消除土壤汙染,首先要控製和消除土壤汙染源,加強對工業“三廢”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同時還要采取防治措施,如針對土壤汙染物的種類,種植有較強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質的含量;或通過生物降解淨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農藥、重金屬等);或施加抑製劑改變汙染物質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方向,減少作物的吸收(例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的pH,促使鎘、汞、銅、鋅等形成氫氧化物沉澱。此外,還可以通過增施有機肥、改變耕作製度、換土、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汙染。
什麼是環境噪聲汙染?
環境噪聲汙染是指發聲源發出的噪聲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標準,妨礙人們工作、學習、生活和其他正常活動的現象。國家《城市區域噪聲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城市五類區域的環境噪聲最高限值: 療養區、高級別墅區、高級賓館區,晝間50dB(分貝)、夜間(指22時至次日6時,下同)40dB;以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晝間55dB、夜間45dB;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晝間60dB、夜間50dB;工業區,晝間65dB、夜間55dB;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幹線道路、內河航道、鐵路主次幹線兩側區域,晝間70dB、夜間55dB。環境噪聲主要來自交通噪聲、工業噪聲、社會噪聲等方麵。噪聲危害表現在許多方麵。噪聲對人體健康最主要的影響和危害是使人聽力減退和發生噪聲性耳聾。噪聲會使人體緊張,引起心律不齊,血壓升高,誘發心髒病。噪聲還影響神經係統和消化係統,引發疾病。在噪聲的刺激下,人們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容易疲乏。
什麼是環境激素?
在正常情況下,人和其他脊椎動物能根據自身各個生長階段的需要合成各種代謝調節物質,即內分泌激素,如腦垂體、腎上腺、甲狀腺、卵巢、睾丸等。雖然體內激素的含量極少,但正是因為有了它,自然界中的生物才得以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然而近些年來,人類不斷發現一些存在於生物機體之外的、具有與生物內分泌激素作用類似,能擾亂生物正常內分泌功能的化學物質,當這些化學物質進入生物體後,會很容易與它們的“受體”相結合,誘使機體漸漸改變某些生物化學反應,造成生物體的激素分泌失調和生殖器官畸形甚至癌變,影響後代的生存和繁衍,這類物質就稱為環境激素,又稱環境荷爾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