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進電影學院是張藝謀生命中一次至關重要的機遇,也是他整個人生的根本轉折點。張藝謀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意誌以及技巧,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北京電影學院在1978年開始了“文革”後的第一次招生,張藝謀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心一下子熱了起來,他知道自己企盼多年的機遇已經來臨了。但他也意識到,政審有可能再次成為他的劫數。可這畢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決定要去試一試。
就這樣張藝謀爭取到了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機會,他帶著自己精心挑選的攝影作品,直接找到了電影學院的招生辦公室。他的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優秀藝術素養,令在場的老師們大加讚賞,但是,學校此次規定招生的最高年齡為22歲,而張藝謀當時已經27歲了,足足超過規定年齡整整5歲。製度無情,先是年齡一項就把張藝謀阻擋在了門外,盡管他多方奔走,卻都毫無結果。
張藝謀雖然失望至極,但仍未絕望,他屬於那種隻要還有一點可能或是很渺茫的機會也會死死抓住不放的人,他在心裏下定決心一定要扭轉自己的命運。當時國內正在時興“讀者來信”,提倡的是“伯樂精神”,強調各級領導要重視和認真地對待來自基層的聲音,去認真對待他們的各種意見和要求。
張藝謀聽了一位深諳世事的朋友的意見,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給素昧平生的當時的文化部長黃鎮,還附帶了幾張可以代表自己攝影水平的作品。這封信最終輾轉到了黃部長手中,頗為精通藝術的部長認為張藝謀是個人才,於是馬上寫信給電影學院,並派秘書前往遊說,終於促使張藝謀被電影學院破格錄取。而且,最使張藝謀倍感幸運的是,他居然非常順利地通過了政審和文化考核這兩大難關。
然而,好事多磨。在張藝謀剛剛讀完二年級的時候,校方以他年齡太大為由要求他離校。而此時力薦張藝謀的黃部長也已經離休,張藝謀要向誰去求助呢?這個時候他意識到,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自己已進入而立之年,不能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伯樂身上,應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所謂命運,無非就是發現機會和抓住機會的能力。
於是張藝謀硬著頭皮給校領導寫了一封態度誠懇的“決心書”,其中強烈表達了自己要求繼續讀書的願望,再加上老師多方說好話,校方終於同意讓他繼續留校上學。在之後的3年中,張藝謀的攝影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最後終於成為一代“名導”。
給男孩的智慧忠告
麵對機遇,有時候會讓人遊離不定、模糊不清,這時你隻要主動出擊,勝券在握的機會就會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