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倉皇回撤,還沒有奔到肥下,遠遠看到塵土飛揚,遮天蔽日。塵埃落定後,他們看到,趙軍最強悍的騎兵,完成了對秦軍的包圍圈。
《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兵法》說得很清楚,隻有在人數多於敵方時,才可以實施攻擊和包圍。然而,現在,李牧率領的趙軍數量不如秦軍,他卻敢於包圍秦軍。為什麼?因為趙軍處處占據主動,秦軍處處被動。在短短的從肥下到宜安的幾十裏的路程中,秦軍來回奔跑,趙軍以逸待勞;秦軍饑腸轆轆,趙軍酒足飯飽。秦軍筋疲力盡,趙軍士氣正高。所以,李牧就敢於打這場殲滅戰。
李牧實在是名軍事天才,他是打埋伏的高手,他也最喜歡打埋伏,為了打埋伏,他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圍殲匈奴的時候,他依托葫蘆峪的高山峽穀,將匈奴包了餃子,這可以說利用了有利地形,他有打埋伏的條件;而現在,沒有有利地形,沒有高山峽穀,他卻仍然敢於打殲滅戰。這次,他利用的是夜色。
為將者,不僅僅能征慣戰,身先士卒,還要能夠通天文,知地理,洞悉心理學、曆史學、數學等等學問。他要像氣象台一樣預知天氣,要像探險家一樣熟知環境,要像心理學家一樣分析敵方將領的性格,還要像數學家一樣計算敵方的行軍速度和進軍路程,像曆史學家一樣鑒古知今……
這場圍殲戰的結果是,秦軍全軍覆滅,史書記載:“斬首十萬”。史書中的數字都是約數,估計這場戰國後期最大的殲滅戰中,秦軍死亡人數遠遠大於十萬。因為,桓齮不可能隻帶著十萬人馬,就敢於穿過魏國,進占齊國,然後回師攻向趙國。十萬人想要在三個國家裏暢通無阻,又想滅掉趙國,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這場戰役,秦軍投入的兵力,應以二三十萬為宜。
戰役結束後,秦軍主將桓齮帶著少數親兵逃往了燕國。戰敗回國,全軍覆沒,按照秦國律令,是要被殺頭的。燕國孤懸於最北方的極寒地帶,會相對安全一些。
桓齮把他的名字改成了樊於期,投靠在燕國太子丹的門下。
處於全盛期的秦軍遭此慘敗,讓秦始皇大為光火,此時,秦軍的戰鬥力已達巔峰狀態,此前此後的十多年裏,除過與李牧交戰外,秦軍再沒有打過敗仗。
秦始皇發出了全球通緝令,追捕桓齮:凡是能夠割下桓齮人頭的,賞賜千兩黃金、萬戶封地。秦始皇不知道此時桓齮逃到了燕國,更不知道桓齮身份證上的名字改成了樊於期。
後來的事情,地球人都知道。燕太子丹為了燕國免於滅亡,派出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這個刺客的名字叫荊軻。荊軻為了能夠順利見到秦始皇,就想把樊於期的人頭作為晉見的禮物。樊於期毫不猶豫地自盡了。荊軻手持樊於期人頭和燕國地圖,果然很順利見到了秦始皇。可是,這個不稱職的刺客沒有完成任務,讓樊於期白死了。
樊於期,即桓齮,也是一條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