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切斷秦軍糧草(2 / 2)

桓齮想把李牧引出來,李牧沒有出來;現在,李牧也想讓桓齮過來,桓齮會不會過來?

桓齮對李牧使用的計策,和李牧對桓齮使用的計策一模一樣;桓齮計策的目的,和李牧計策的目的,也是一模一樣。李牧實在夠大膽,他居然完全複製的是桓齮的計策,他難道就不擔心桓齮會識破了他的計策,他怎麼就知道這個計策一定會成功?如果換成別人,肯定不會這樣大膽。這實在是一招險得不能再險的棋了。

也許可以這樣理解:李牧進攻的,是桓齮必救的地方;而桓齮進攻的,是李牧不一定要救的地方。李牧進攻的,是桓齮的糧草囤積之敵,桓齮如果不想餓死,就必須救。桓齮進攻的,隻是一座普通的小鎮,李牧可救可不救。同樣一個計策,兩個不同的將領使用了,立即有了高下之分。

孫臏兵法本身很精妙,隻有像李牧這樣精妙的人,才能演繹出這種精妙。而像桓齮這種蠢才,永遠體會不到其中的精妙,反而責怪人家孫臏的兵法不好。

對於任何一支軍隊來說,糧草都是最重要的。李牧知道桓齮的命門在哪裏,知道如果攻擊他的命門,他就必須回救。桓齮的命門就是他的糧草。

幾十萬秦軍,遠離秦國,後勤保障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有糧草都需要長途跋涉才能運過來。如果沒有了糧草,這幾十萬人隻能坐以待斃。這時候,秦直道還沒有修建。

秦直道是秦國的高速公路,它的路基比別的路基堅硬得多,即使兩年多年過去了,秦直道仍然堅硬如此,路麵上連一株野草也沒有生長。車輛行駛在這樣堅硬的道路上,自然比行駛在鄉間土路上的速度快多了。現在,秦直道保持最完好的,是陝西銅川通往陝北的一段路。

這條保存完好的秦直道,直接通到了內蒙古,也就是秦國和匈奴的邊境線上。當年,秦國大將蒙恬和公子扶蘇帶著三十萬士兵戍邊,防範匈奴,這三十萬人就包括民間傳說中孟薑女的丈夫。那時候當兵很苦,還要家人送衣服。丈夫去戍邊,孟薑女就不樂意了。一人參軍,全家光榮。可是孟薑女這個沒有覺悟的女人,把人家辛辛苦苦修築起來的長城給哭塌了。

三十萬人,每天要吃多少糧食啊,北方極地不長莊稼,糧食隻能從秦鹹陽送過去,送得晚了,士兵就會餓死。所以,秦始皇下令修築了秦直道。

而此時,在趙國境內,因為沒有秦直道,因為秦軍剩下的糧食本來就不多,所以,當李牧率軍搶占秦軍的糧草時,桓齮說什麼也要重新搶回來。斷人糧草,口中奪食,攻其必救,李牧這一招確實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