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的黃昏,龐涓追到了馬陵,前麵道路被亂木堵塞,龐涓命令士卒清理道路,他要繼續追趕。號稱吳起第二的龐涓此時犯了第一個錯誤,道路狹窄,又被堵塞,一定要防備是否有伏兵。可是,龐涓沒有防備,他急著去追齊軍。
前麵的士卒在清理道路,旁邊的士卒報告說,發現了一棵大樹,樹上有一行字,因為天色陰暗,看不清楚。龐涓讓士兵點燃火把,自己上前查看,看到那棵大樹的樹皮被剝光了,白色的樹身上寫著“龐涓死於此樹下。”此時,龐涓又犯了第二個錯誤,情況不明,不能貿然舉火,為對方指明自己的方位。
今天晚上,龐涓所犯的低級錯誤,證明了他雖然號稱吳起第二,其實他和吳起相差的距離,不是一千裏,而是北京到廣州的距離。
魏軍清理亂木,讓所有士卒停下了腳步;士卒點燃火把,讓埋伏的齊軍看清楚了龐涓的方位。
此前,孫臏將萬名弓弩手埋伏在兩麵的山坡上,約定“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此時就站在火把之下,齊軍弓箭手一齊射箭,龐涓縱然是孫悟空,我難逃脫被殲滅的命運。
黑暗中,魏軍不知到底有多少齊軍在射箭,而齊軍卻知道魏軍的方位和數量。在箭鏃淒厲的破空之聲中,魏軍死相枕籍。龐涓看到大勢已去,就拔劍自刎,臨死前說:“遂成豎子之名。”
龐涓到死還不服氣,到死還看不起孫臏。他把孫子叫豎子。《晉書》記載:這個時代有個狂生名叫阮籍,他來到當年楚漢相爭的古戰場,感歎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他自認為自己是英雄,把項羽和劉邦都罵了。豎子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罵人的。
這個夜晚,孫臏一躍成為戰國名將,他的名字和曆史上那些著名的軍事家並肩。
這個夜晚,中原霸主的魏國開始走向了下坡路,此後,一直到秦統一中國,魏國都沒有再崛起。
這個夜晚,吳起一手打造的魏武卒湮沒在了歲月的塵埃中,世間再無魏武卒。後世的魏襄王,盡管借助魏武卒的名氣,將二十萬重裝步兵也叫做武卒,其實已經和吳起時期特種部隊的魏武卒完全不一樣了。
龐涓死了,孫臏也突然從曆史中消失了。孫臏的曆史就是一段複仇的曆史,是一段師門恩怨的曆史,這是武俠中最喜歡描寫的情節。
有人說,孫臏此後隱居山林,潛心寫作《孫臏兵法》。
在戰國的曆史中,孫臏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後世有人懷疑曆史上是否有孫臏這個人,甚至有人把孫子和孫臏當成了一個人。這種爭論一直持續了兩千年。
1972年,山東省臨沂發現古墓,經過勘察證實,這是一座漢代古墓群,通過發掘,從古墓中找到了大量竹簡,而這些竹簡竟然是大量兵書,包括《孫子兵法》、《六韜》、《尉繚子》等等,其中就有《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破土而出,終於證實了《史記》中記載的孫臏故事,是真實可信的。
孫臏像流星一樣劃過了曆史的天空,而他的故事卻一直傳說到今天。
孫臏五十年後,白起誕生。孫臏的戰爭履曆隻有十年,而白起的戰爭曆程卻長達五十年。
戰國的曆史,就是名將的曆史。戰國從來不缺名將,特色迥異的名將讓戰國的曆史變得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