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第一個讀者是伍子胥。伍子胥看了後,讚不絕口,他也是一個深有韜略的人,但是他沒有像孫子這樣用文字把自己對軍事的感悟記錄下來。而現在,他看到了《孫子兵法》後,發出驚歎:啊呀呀,原來仗還可以這樣打!這就像很多年後的文學青年馬爾克斯在圖書館看到卡夫卡的《變形記》後發出的驚歎:啊呀呀,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的寫作沒有定法,沒有人規定必須怎麼寫,不能怎麼寫。寫作和打仗是一個道理,沒有人規定說,怎麼打才是仗,怎麼打不是仗。隻要寫得好看就行,打仗隻要打贏了就行。
孫子是中國第一個將作戰技巧和作戰技能係統化歸納化的人,而此時,孫子還沒有一場戰爭經驗,他甚至還沒有上過戰場,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名軍事家,因為他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善於總結。
總結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孫子兵法》的第二個讀者是吳王闔閭,吳王闔閭也是春秋一位著名人物,有人甚至將他列入春秋五霸之一,他率軍擊敗了強大的南方霸主楚國。但是,也許是吳王闔閭公務繁忙,整天要開會講話,視察工作;也許是吳王闔閭根本就看不上這部《孫子兵法》,一個沒有見過世麵的鄉下小子能寫什麼書?總之,吳王闔閭在很長的時間裏,把《孫子兵法》扔在一邊,連翻也沒翻。過去的的書籍都是把字刻在竹片上,然後用繩子穿起來,這一部《孫子兵法》數千言,需要多少張竹片啊,這本書該有多重啊。要翻起來實在太累了,幹脆就不翻了。
據《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共向吳王闔閭舉薦了七次孫子。舉薦了七次,吳王闔閭這才坐不住了,什麼樣的人才啊,能夠讓德高望重的伍子胥連連舉薦,他這才翻看《孫子兵法》,還沒有看完,也發出了感慨:啊呀呀,這書還寫得真不賴啊。
然而,吳王闔閭盡管對《孫子兵法》大加讚賞,卻對它的作者孫子將信將疑,因為這個世界上誇誇其談的人太多了,華而不實的人太多了。吳王闔閭一直想稱霸,所以他需要的是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那種隻會賣嘴皮子的人。
吳王闔閭決定先見見孫子再說。
吳王闔閭具有雄才大略,在他之前,齊桓公稱霸了,晉文公稱霸了,楚莊王稱霸了,秦穆公也稱霸了,能夠在眾多的諸侯國中獨樹一幟,成為所有諸侯國的首領,是每個國君的崇高理想,所以,吳王闔閭也想稱霸。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霸主的諸侯也不是好諸侯。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一切不以稱霸為目的的戰爭,都是無事生非。
然而,吳國想要稱霸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時候中國的經濟中心在中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一帶,而今天富得流油的蘇州,那時候貧窮落後。蘇州之外的太湖流域,比如今天發達的蘇南無錫昆山一帶,那時候住的是中原民族看不上眼的野蠻人。
吳王闔閭想要稱霸,就必須引進人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蘇南這片荒蠻之地,隻長樹木,不長人才,樹木鬱鬱蔥蔥,而人才凋敝零落。
吳國不長人才,但是別國長有人才,吳王闔閭就要引進人才。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人才可以自由流動。所以,伍子胥從楚國來到了吳國,孫子從齊國流到了吳國。
吳國很幸運,中國2000年來最有才華的軍事家,被它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