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全球行動,走出老齡化困局(1 / 3)

日本政府在《2007年版老齡社會白皮書》中指出,2005年日本65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20.1%,即每5人中有一名老人,但預計到2055年,老齡人口將占到40%以上,即每2.5人中有一名老人。白皮書指出,日本可能會“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老齡化社會”,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應對。根據白皮書的計算,2005年時,平均3.3個在職者支撐一名老人,而到2055年,每1.3個在職者就要支撐一個老人。

2005年聖誕節期間,美國公交工人的罷工給紐約這個超級城市抹上了陰影,起因源於工會與政府關於養老金的談判破裂。此前,從法國巴黎郊外蔓延至全國的社會騷亂,則讓其餘歐洲國家都在自問:“我們會是下一個嗎?”這都因為歐洲人不願生孩子。

據英國的研究報告稱,在2070年,預計世界人口總數將達到最高值90億,之後就開始下降。該報告說,全球人口將在2100年以前停止增長,這個情況發生的可能性為85%。到2100年,全球人口大約為84億,這個數字比聯合國預測的本世紀末人口規模整整少了10億。屆時,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從目前的10%猛增到34%。這表明,全球老齡化將會進一步加劇,遠比現在西歐的老齡化問題還要嚴重。

美國200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美國65歲以上的人數為3500萬左右,約占全國總人口的八分之一。但由於目前45至60歲這一年齡段的人在美國總人口中所占比例較大,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前景令人擔憂。預計在未來二三十年內,美國的老齡人口將以每10年增長近三分之一的速度快速增加,2020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到5400萬。

……

全球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隨之而來的是,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由誰來保障?國家、集體、家庭、個人在保障老年人生活中各承擔什麼樣的角色?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更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實際問題。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退休人口數量增加、人類壽命延長及新生兒減少加速已使社會勞動力嚴重短缺,大大加重了勞動人口與整個社會的負擔。許多國家都麵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嚴峻的現實使這些國家的政府在如何完善養老係統的問題上絞盡腦汁。世界各國都采取措施,緩解老齡化給社會帶來的各種壓力。聯合國和許多國家如中國、日本、瑞典、法國等國都組建了一些較為完善的老齡科研組織和機構,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方麵加強對老齡問題的綜合研究。聯合國曾在16年前,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屆老齡問題世界大會,而隨後之今,每屆大會上都涉及了老齡化問題,並先後做出了一係列重大決議:《維也納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十一國際老人節》、《聯合國老年人原則》等。

人口老齡化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一係列經濟和社會問題日益嚴峻,使這個本來就不平的世界,出現了更多的不平衡。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人類共同出動,都應該思考如何才能既使那些曾經為社會、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們安享晚年,又使現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速度得以保持。

人類捕殺的殘酷局麵

從茹毛飲血逐步完善起來的人類,離不開對野生動物的利用。但過度捕殺野生動物,使野生動物遭遇到生存危機的同時,也將危及人類自身。動物是人類的夥伴,保護野生動物就是捍衛人類的家園,也是愛護人類自己。

罕見的印度洋海嘯撲向了斯裏蘭卡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基地。然而結果卻是出人意料,人類因此而死亡數亡,但是卻沒有一隻野生動物在此災難中喪生。專家們認為,動物天生有一種應付自然環境和災難的本能。可以說它們是人類“活的警報器”。然而人類卻因為一己私欲,不斷的捕殺著我們的朋友,結果卻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傷亡與損失。毫無疑問,印度洋海嘯再次警示世人:破壞環境、摧毀自然、獵殺野生動物,最終禍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不管人類思想如何進步,科學技術水平如何發展,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也不會因此而有任何的轉變。人本身就是食物鏈的一部分,適度捕殺動物無可厚非。但是過度濫殺甚至造成其滅絕,就會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從而引發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

捕殺動物

捕殺動物的殘忍局麵

2007年11月18日,由下關港直接出發的一支由6艘船組合成的日本捕鯨船隊,前往南極地區水域捕殺國際珍稀動物鯨。此次捕鯨活動預計持續到2008年4月份中旬。捕鯨隊計劃捕鯨超過1000頭,其中還包括最多50頭座頭鯨。而目前座頭鯨仍屬於瀕臨滅絕動物,日本這次的捕鯨行動是繼1963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捕殺座頭鯨的活動。這次活動遭到了世界各國的強烈譴責,但麵對國際各方麵的壓力,日本竟借科學之名對輿論不屑一顧。

據國際珍稀保護動物中心稱,在19世紀50年代,曾經在非洲的大森林裏出沒自由的幾千頭笨重而古老、高傲而倔強的白犀牛的頭數已經急劇下降。由於人類大批捕殺白犀牛以獵取犀牛角,使這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到了21世紀初,隻有25頭的白犀牛幸存下來。

據1990年巴西官方統計,亞馬遜地區已有57種哺乳動物、32種脊椎動物和108種飛禽滅種,還有117種動物瀕臨滅種。

據有關人員,統計在1980~1983年間,在中國長江生存的白鰭豚,由於人類製造的滾鉤捕殺致死的占其總數的一半。如今,中國對珍稀白鰭豚的保護指數直線上升,已被劃入瀕臨滅絕的名單之中。

中國三湘都市報道中發表了“藏羚羊在地球上還能掙紮多久?”的論文。文中說藏羚羊僅存於中國青藏高原,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區的偶蹄類動物,曆經數百萬年的優化篩選,成為“精馴而成”的傑出代表。而目前青藏高原的藏羚羊總數,已由十年前的10萬餘隻急劇降至5萬餘隻,而且每年以2萬隻的數量減少,藏羚羊遭遇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

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人類捕殺動物的手段也是越來越先進,目前世界上已有幾十種鳥類、幾百種獸類、十幾種兩棲動物正瀕臨滅絕或已絕跡。人為捕殺何時休!對於非人類的動物,人類不應該濫為捕殺,或者是貪圖口腹而肆意宰食。人為的征服反而會遭到大自然無情的報複。農民的耕地增加了,野生動物的活動空間卻被壓縮了,無處安身的野生動物們隻能與人類爭奪生存的空間。於是,被趕得四處為家的野豬、山牛等接二連三地闖入農田吃農作物,結果害得人類沒有一點收成。這就是動物的報複。

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動物的存在,人類所生存的空間將不堪設想。所以從現在開始,人類要學會保護動物,也是保護人類自己。

過度捕殺,破壞生態平衡

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係統是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任何一個環節遭到破壞,生態係統都有可能出現不平衡。自然界的一切動物的存在都有各自的價值與意義。鳥以蟲為食,鳥少了,害蟲就會泛濫成災,使農作物逐漸減產。穿山甲為人類的貢獻之大,卻被人類殘忍地剝鱗、肢解、吞食視為人間美味。穿山甲數量的急速減少致使白蟻失控,對森林、住宅、家具、堤壩等無也不入,禍害無窮,這些都是人類自食若果。

1995年,美國黃石公園展開打狼行動,以保護鹿的生存,當時,那裏的狼幾乎喪失殆盡。因為缺少天敵,鹿群大量繁衍,對森林和草地產生了極大的壓力,比如黃石公園漂亮的白楊樹讓鹿啃食得枯黃;海獺等食草動物由於食物匱乏也慢慢在減少;與此同時,鹿群本身也陷入了饑餓和疾病的境地。

1929年的美國為了開鑿韋蘭運河,居然把內陸水係與海洋溝通,從而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係,使鱒魚的年產量由原來的2000萬公斤迅速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

據資料顯示:中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這充分說明在一個生態係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當今科學技術的先進手段令捕魚速度和數量都高於海洋的天然補給能力,這樣的結果使很多魚類的數量急劇銳減,甚至到了滅絕的邊緣。如今海洋中魚類的總數正在以每年1%的驚人速度下降。

……

人為因素是導致生態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在生態係統中,盲目增加或是減少一個物種,都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據國際有關部門統計稱,自20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全球共發現的30多種傳染病中,絕大多數都是由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所致。因為這些動物自身攜帶著原蟲、吸蟲、絛蟲、線蟲等寄生蟲類。人類常食用的蛙、蛇、鳥、穿山甲等野生動物體內,普遍都存在著這些寄生蟲類。當人類把它吃進體內,極易誘發肺吸蟲病等一係列疾病。所以保護野生動物不僅關乎著動物瀕臨絕跡的危機,也關乎著人類的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是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證世界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最重要的政策。

捕殺野生動物不僅是謀財害命,更是對生態平衡的破壞。人類對大自然生靈的態度常常是征服、利用、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私。但是人類卻不知,這種可有可無的一己之私終將使人類自己也麵臨著嚴重的生存環境危機。

人類應該充分顯示出均衡與和諧的大智慧,和自然界中的動物各安其所、互不幹擾,實現自然界與人類的平衡。

人類要懂得在地球生態壓力範圍內生活,要珍惜並科學合理利用自然界賦予人類的生物多樣性這筆珍貴的資源和財富。全世界應集體積極行動起來,強化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意識,不亂捕、不濫殺、不亂食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應從餐桌做起,做一個文明、守法的公民。拒絕誘惑非法運營、銷售野生動物及其製成品,做一個綠色、環保、守法的經營者。

讓全世界人民一同行動起來吧!以實際行動與野生動物和睦相處,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創地球綠色家園。

災害知識

全球十大環境問題

全球十大環境問題當前,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

1.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麵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係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係列重大影響。

2.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麵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麵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麵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製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並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遊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淨能力。

3.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係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係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汙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係統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這些約占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占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