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巨龍:中國經濟的寓言與預言63(1 / 1)

|後記|

差不多從2004年4月開始,我就一直保持著對經濟熱點尤其是宏觀經濟方麵的濃厚興趣,並堅持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想寫成文字。尤其是最近三四年,我應邀擔任了《上海證券》、《中國經營報》和《第一財經日報》等平麵媒體的專欄作者,也經常接受眾多報刊的約稿,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發表看法。6年時間裏,積累下了數量可觀的隨筆、短論和專欄文章。這本集子就是由從中精選出的近60篇文章集結而成的。此外,我還為本書撰寫了一篇一萬多字的前言。

最初作為複旦“象牙塔”裏的一員,我對於寫作經濟分析一類的隨筆樂此不疲。這本隨筆集裏保留了那段時期的幾篇代表作品。在後來的一些文章中,還是能夠看到散文化的行文形式。在那個時候,有一批優秀的經濟學家熱衷於通過“經濟散文”這個方式與公眾交流,我的博士導師張軍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在我開始自己寫作的2004年,張老師已經出版了他的第四本隨筆集《愉悅的思考》。當時我還為這本書寫過2篇書評,分別發表在《文彙讀書周刊》和《經濟觀察報》上。碰巧的是,張老師的那本集子也是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

隨筆集的第一部分是關於“中國經濟模式”的。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與一些結構問題的凸顯結合在一起的。我對這些結構失衡本身做了一係列的分析,此外還對結構失衡背後的形成機製作了探討。這些探討主要是基於我自己研究工作的心得。不久前,我對博士論文做了一些調整修改,並在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中國式分權和地方政府行為: 探索高增長低發展的製度根源》。我認為,從中央—地方關係和地方政府行為的角度,可以對中國經濟模式做出合理解釋。這些想法當然也體現在這本書的一些文章中。

2007年8月,我進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從事研究工作。也就是在那個夏天,次貸危機在美國爆發。當然,那時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趕上了一場罕見的經濟金融動蕩。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的研究領域和關注重心很快便集中到了宏觀經濟和貨幣政策這些方麵。今天看來,中國隻是遭受了一次相對嚴重的外部衝擊,本身並未真正發生金融危機。盡管如此,我對近三年工作的總體感覺還是緊張而興奮的,我對宏觀經濟風險的轉變和宏觀調控的操作因此有了更多的直觀感受。顯然,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宏觀經濟研究是一項挑戰性相當大的工作。因為,與趨勢分析相比,預測拐點要困難得多。而2007年以來,經濟金融領域裏出現拐點的頻率顯然大大增加了。

寫這些文章首先是源自自己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漸漸發現這其實是不斷提高自己分析現實問題能力的一個很好途徑,對工作和研究的幫助很大。出於這樣的考慮,盡管工作、生活上的事情越來越多,還是堅持了下來。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總覺得是有時間的。此外,寫出這麼多文字還得感謝一些編輯和讀者的催促和鼓勵。實際上,許多編輯已經成了生活中的朋友,與他們的合作是相當愉快的。有的編輯還時常告訴我讀者的反饋,甚至轉來讀者的信件。這些溝通給了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感謝“藍獅子財經出版中心”資深編輯王留全先生所作的大量工作。最開始,我們是經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能源經濟研究院的管清友博士介紹認識的。後來才得知,許多朋友的書都是經由王編輯策劃出版的,他的敬業精神和出版經驗得到了廣泛的好評。我們期待著會有進一步的合作。

本書的文章大都是我在工作學習之餘寫就的。這些時間本來應該用來分擔家務和陪伴家人的。女兒出生以來,就一直由我的父母精心照料嗬護著。習慣於農村生活的他們,從未離開家鄉如此之久,他們克服了在大城市生活的許多不適應。還要特別感謝我的愛人。當我花更少的時間陪女兒玩時,她不得不犧牲她做科研的時間。盡管如此,她還是表現得相當出色。或許,她在科研上的“產出—投入比”要明顯高於我。

傅勇

2010年6月於上海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