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麵政府重農抑商,另一方麵資金難以周轉,上沒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沒有民間經濟的扶助,開發商想專業起來都難。直到民國時期,出現了外國銀行,開發商才得到了真正的發展。
有人說,過去也有不少囤地的,買賣倒騰得也很紅火,靠倒房發家是小菜一碟!這麼想就錯了,當時的政府,並不允許商人購置大量土地。唐玄宗在位時,土地政策裏有這麼一條:“應給園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給一畝,每三口加一畝,賤口五口給一畝,每五口加一畝……諸買地者不得過本製。”可見,政府給老百姓的宅基地取決於家庭等級和人口,百姓可以另外購買,但麵積有限,不能超過政府指定指標,即平民三口人一畝宅基,賤民五口人一畝宅基。再有錢的商人也是賤民,家業再大也必須按照政府的規定買地,唐朝法律規定:“諸占田過限者,一畝笞十。”即有買地超標的,超了一畝打十大板。
環境與政策的限製,讓房地產遲遲發展不起來,除了像竇乂這樣懂得打理關係的開發商,一般人都難以把地產這個蛋糕做大。雖然買房不易,但是皇帝要拆房那真是相當霸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遇到拆遷,老百姓也隻能認栽。當然,像宋神宗一樣製定拆遷補償計劃的開明聖主也還是存在的,他修城牆占民宅按照計劃補償百姓錢財,平均每戶能拿到的錢相當於今天的四萬五千六百元人民幣。這在當時來講是筆不小的數目,但在京城依舊買不起房。
古代名人怎樣解決住房難的問題
在中國,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的房價並非一般人能夠承受。在古代,房價依然有高有低,首都的房價明顯偏高,即使是名人,依舊買不起房。北宋時期的蘇東坡至死也沒能在首都開封添置宅院,隻是在其他的小城市買了幾套宅子。蘇東坡的弟弟蘇轍,也在古稀之年才在開封南邊的許昌購得一宅,還為此事寫詩說“我生發半白,四海無尺椽”(意思是我活了大半輩子,兩鬢斑白之際還是居無定所),又說“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意思是年老還沒有宅院,子嗣們因此總在抱怨我)。蘇東坡的兒子結婚時,也是靠借宅把兒子的喜事辦下來的。
古代的名人中,不止北宋的蘇氏兄弟如此,唐代的白居易也為買房費盡心思。古代人買房子,也跟現代人一樣,要考慮很多因素。
白居易苦讀到而立之年終於混到“中央辦公廳”做了個“校書郎”,專門負責校對機要文件,在當時也算是個九品芝麻官,領著一萬六千錢的月薪,在京城東郊租茅草房居住,省吃儉用攢了十年月俸,還是沒能在京城購得一宅。之後白居易深覺長期租房不妥也不便,就到了陝西渭南安家,平時住在京城租賃的茅草房,周末節假日回渭南。這樣的經曆,其實已經和現在在大城市打工攢錢,隻為購得一蝸居的白領相差無幾了。
說古代買房難,其實賣房也不是自己家的事。
買房的人除了看價格,也要考慮環境和位置,和我們現代人買房無異,比較有名的典故是孟母三遷。現代人買房憑什麼?首先看你房子的各種證件是否齊全,再看這房子質量環境是否優良,都滿意了,出售時要經過物價局、房管局的批準。在古代不是,買主想買這家的房,要先征得賣方的家人、親戚、鄰居的同意。也就是說,要帶上紙筆和印泥,讓這個街道上的鄰居,以及沾親帶故的各種親戚簽了字按上手印,這個房才能交易。如果很不巧,賣主和鄰裏之間有糾紛,這房想出售就難了。
古代人慘淡的蝸居生活
北宋大學士陶轂說過:“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籠,分寢兒女。”講的就是房子空間狹小,把普通的一間房改成了如今的躍層居住,空間太小,床根本放不下,就拚箱立櫃讓孩子們睡在上邊。一家幾口人擠在一間小房子裏蝸居,和現代城市裏的蝸居現象如出一轍。宋朝的張仲文也寫了本書,叫《白獺髓》,說:“妻孥皆衣蔽跣足……夜則賃被而居。”講的就是辛苦攢起來的錢都用在買房上了,省吃儉用,搞的妻兒衣不蔽體,就連晚上蓋的被子都是租來的。這就是古代的房奴生活。
清朝光緒年間,有一首竹枝詞唱道:“搭得天棚如許闊,不知債負幾多錢?”唱的就是京城有人無錢買房,就四處舉債蓋房,等住上以後再慢慢還債的事情。
清朝時期,漸漸出現了業主拿著房產證到當鋪辦理貸款。民國時期,才有了從外國學來的住房按揭,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按揭買房才逐漸普遍。
由此看來,買房難其實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在古代,也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自己攢錢買塊地,蓋上三間瓦房就不愁刮風下雨無處躲,更不用落到“以天為蓋,以地為廬”的窘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