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明朝之亡是亡國還是亡天下?(1 / 3)

造成明朝之亡最直接的原因是什麼?假設一定要談我的觀點,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水災、旱災、蝗災、疫情。由於這些原因,明朝上上下下都被拖垮了。

如果沒有連續不斷的自然災害,也就不可能有陝西出現的大動蕩,不可能有李自成的死灰複燃和張獻忠的重新舉義,不可能有無數民眾跟著他們搶富戶、打城池、奪官府,至少這些情況不會鬧得這麼厲害。所以,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明末出現農民大起義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第二個直接原因是女真的崛起,但是這對明朝來說,其實也很無奈。

中國曆史上曾經多次出現過北方少數民族的崛起,而且中原政權的很多政策,比如君主製、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在一定程度上都與防範周邊動蕩、防範少數民族的崛起有一定關係。事實上,商亡於周、周亡於戎和宋亡於金、明亡於清,屬於同一性質。一個一個的王朝或皇朝的更替過程,正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不可能在全球或區域的發展過程中完全不受周邊幹擾,安安心心地過自己的日子。任何民族都沒有這種環境,隻是受幹擾的程度不同而已。

周秦以來,中國就從來沒有脫離過周邊環境的影響,女真的崛起也是一種人類發展的自然現象。許多少數民族在和漢族、和中原的交往中,接受了中原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中原化,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所以,女真的崛起和它後來的入主中原,實際上也是在軌跡之中運行的。

如果沒有這些原因,明朝也許還能夠延續下去,用一個不好聽的詞來形容,叫“苟延殘喘”。但隻要有這口氣在,隨著時間推移,會不會又出現張居正改革這樣的曆史事件?這是無法預計的。

除了這些直接原因,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明朝整個官場的腐敗。

一談到官場的腐敗,我們馬上能想到兩種行為,第一是貪汙,第二是受賄。但實際上,官場上有比貪汙受賄更嚴重的腐敗,那就是統治者內部結成朋黨。當他們黨同伐異的時候,所有國家的利益、民眾的利益都被拋於腦後,他們追求的是個體的利益、小集團的利益。

宋朝有所謂新黨和舊黨之爭,明朝有所謂東林黨和閹黨之爭。士大夫在朝野內外結成朋黨,他們都在意氣用事,都以自己的利益、小團體的利益為至上,根本不把國家的利益、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上。這種鬥爭極其損耗國家的元氣。無論是內政、外交還是周邊的防禦問題,甚至明朝的存亡,在他們看來都不重要,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對手打倒。

在社會的開放過程中,在進入大航海時代、世界開始全球化的時候,朝廷不思進取,持續實行封閉政策,包括僵化的科舉製度、仍然以農業稅為主的呆板財政政策等,這些黨同伐異的士大夫都應該承擔責任。

明亡後,中國曆史進入清朝時期。毫無疑問,清朝是中國曆代政權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曆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近年,極少數的學者——當然也有很多“民間高手”,讚同一些西方學者和日本學者的說法(實際上那些學者的觀點在本國學術界也沒有進入主流,隻是西方和日本的個別思潮)。他們提出疑問:清朝是中國嗎?元朝是中國嗎?

元朝和清朝當然是中國。元朝和清朝都是中國曆史的一個階段,從政權來說,它們是中國曆史發展裏的兩個皇朝,和宋朝、明朝一樣,隻是民族成分的主體有所改變。元朝以蒙古貴族為核心,清朝以滿族貴族為核心,但都是結合蒙漢、滿漢以及各民族的上層來對整個社會進行統治的,隻是表現方式不一樣。

本章題目與一個偉大人物有關係。他是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之一(一般排在第一位),他就是顧炎武。他也是清朝一股巨大的學術思潮——“樸學”的開山鼻祖。

梁啟超先生認為,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學術有過四大思潮。第一是兩漢的經學。無論對經學持何種觀點,是厭惡還是喜歡,所有讀書人都被卷入了經學的學術潮流之中。第二是隋唐的佛學。第三是宋明理學。同樣,不管你是抵製還是擁護,都沒有辦法不麵對它,沒有辦法不受它的影響,或者對它進行批評。對它進行批評,也是受它的影響。如果沒受它的影響,就用不著跟它鬥氣,就根本不會把它當一回事。正是因為受它的影響,所以才會提出批評。第四是清代的樸學,所謂的樸學也就是以考據學為中心的學術思潮。

梁啟超後來寫了一本《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把顧炎武列為考據學的開山鼻祖。他把清代的考據學列為四大學術思潮之一,是因為考據學同樣把所有人都卷了進去,而且他認為,清代的這種考據學非常有銳氣且堅挺。

有了顧炎武這位開山祖師,就有了堂堂正正的樸學大軍,有吳派與皖派,還有非常強勁的殿軍——南海康有為、新會梁啟超。

明朝之亡到底是亡國還是亡天下的問題,恰恰和這位偉大的學者有關。

顧炎武在《日知錄》的《正始》一文中說: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中國曆史上有過無數易姓改號,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全是易姓改號。按照顧炎武的說法,這些屬於亡國。

我和許多人一樣,也都曾陷入一個誤區。唐取代隋是易姓改號,是顧炎武說的亡國;蒙古入主中原,取代了宋,這大概屬於亡天下吧。那麼後來女真滅了李自成,取代了明,是不是也是亡天下呢?

後來,我反複讀顧炎武的這段話,讀他的書,發現他所說的亡天下指的不是上述內容,而是“仁義充塞”,也就是仁義傳統的道德、儒家的學說被拋棄;“率獸食人,人將相食”,也就是無長幼之序、無君臣之禮。“仁義充塞”“率獸食人,人將相食”,這才叫亡天下。

顧炎武在接下來的一段話中說:

魏晉人之清談,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謂楊、墨之言,至於使天下無父無君而入於禽獸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