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3章 後記 以孤獨的名義溫暖湘南後記(1 / 1)

有人說,記憶是一種高度。

在我心裏,記憶是一種溫暖。在十年或更長的漂泊的日子裏,我的思想都活在記憶活在生命的孤獨裏。重新檢視《繽紛湘南》這本小書裏的文章,我覺得,我在以孤獨的名義溫暖著記憶,也溫暖了白雲流轉山群挺拔、人民生活活色生香的五彩湘南。這是我的家鄉,我的故土,我靈魂、智慧、思想的一個部分。我的一切根本,都來自於這個叫湘南的地方。是那裏的人們、生活和土地,讓我如此的眷戀和懷念。他們,構成了我夢想裏最初的天堂,滋潤著鼓勵著鞭策著我今天的人生。

那是一塊厚實的土地,舜開文化風氣之先,為這裏留下豐厚輝煌的人文曆史。柳宗元、元結、周敦頤、曾國藩、唐鑒、羅榮桓、陶鑄、鄧中夏、鄧力群、蕭克、古華、秦光榮……,連綿成人文的峰巒,讓那一片土地,在曆史和現實裏,都一樣的燦爛。那裏不是江湖,那裏是一個文明港灣;那裏不是大海,卻有凝固的曆史波濤。湘南的前輩和今人,用博大的胸懷和卓絕的遠見,給我們留下了智慧和思考。

我熱愛那片土地,一直沒有改變過。在出版第一本散文集《以孤獨的名義》的時候,我就寫過《永州》、《清水橋》、《平田》、《九疑山》、《廟》等一些篇章來介紹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名勝古跡,獲得了一些反響。五年後,把工作之餘寫的關於湘南的東西收集整理出來,部分放上了搜狐、網易、新華網、讀者論壇、大洋網、金羊網、杭州網、紅網、左岸文化、湘濱文學等網絡的散文論壇,獲得了網友的熱評與喜愛。寫《繽紛湘南》我是沒有任何的預謀,完全是處於個人愛好,和對湘南的記憶。在《灣井》、《雙井圩》、《段家》、《鄰家婆婆》等篇章裏,不僅重溫了生活,還獲得了一些以往忽略的智慧,新的發現和不斷練習駕馭文字所獲得的樂趣,讓我樂此不疲。嘩嘩啦啦,五年下來,寫了近百五十篇。甘肅的散文名家楊獻平先生樂意為我這本文集寫序,《繽紛湘南》經過幾番折騰,終於有了這般模樣,算完成了一個心願,滿足了自己的一個虛榮。

《繽紛湘南》完成了,我還有一些很純粹的個人計劃,寫關於湘南、關於廣州和關於漂泊生活的散文,但不給自己定目標,這一切僅僅是個人愛好。我喜歡寫作,喜歡跟自己的靈魂溝通,我喜歡這種單純。以前或許還有一些功利和目的,為生計謀。經過生活這麼多年的折騰,還是棄了那些宏大的理想,在人海裏,走一個方向的路;在夢境裏,小家和大家都平安泰實,這比充滿欲望,要舒服很多。

可惜的是,對於整個大湘南,我對永州最為熟悉,衡陽我去過,郴州、汝城我都住過,隻是匆匆,現在它們都在記憶裏模糊了。如果有機會和時間,我想,還是去湘南,去那裏感受生活的韻味和人文風情,它們是這世間最美的一個部分,也是最能打動人心的一個部分。

感謝太太、家庭、孩子,他們讓我安心的敲鍵盤。

感謝遠在湘南的父母、親人,他們不知道我用鍵盤敲出了《繽紛湘南》。

感謝生活,給了我這麼多朋友,讓他們有機會有義務讀我寫的《繽紛湘南》。

感謝老師,他們在看得見看不見的地方,無情的說批評的話,幫助我有力的進步。

感謝鄉村,感謝湘南,它們陪伴我走過了許多彷徨、孤獨、迷惘、不幸、快樂的人生經曆,一刻不離的做我的後方,溫暖著我的記憶,讓我尋求到湘南山群一樣的依靠,平靜的麵對生活的波瀾和明天的不可預見。

麵對文字或昨天,我還有那麼多的遺憾,但是,我愛這人間,愛我的湘裏湘南。

作者

2008-3-18寫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