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曆史名城長沙市南麵不遠的地方,坐落著四周峰巒聳峙的縣城;因其地處湘江岸邊,又有一條名為瀏陽河的碧水流經境內,縣城被取名為湘潭。
從湘潭縣的縣城向西80華裏,在湘鄉、寧鄉、湘潭三縣的交界處,聳立著一座鬆柏疊翠的山峰。相傳遠古時候的舜帝南巡曾路過這裏,休息時命從人吹簫奏樂,唱衛曲歌《簫韶九成》;簫歌起處,祥雲繚繞,百鳳翔集,由此簫樂便被人稱之為《韶樂》,舜帝曾在那停歇過的山峰也被人們稱之為了韶山。
南嶽群山素有七十二峰之說,韶山便是其中之一。遠遠望去,韶峰高聳,群巒蔥鬱。據《長沙府誌》記載,曾有韶氏三姐妹,居山學道,山上留有韶氏三姐妹居住和遊曆過的韶山八景;清光緒元年(1875年),一位名叫周定寧的布衣名士,遊曆韶山後作《韶山記》,盛讚了韶山的地域概貌:
韶山,楚南一名山也!介三湘而遠七澤,發嶽麓而控東台。瀠回地湧,水飛雪浪之花,九巍天開,山橫玉枕之案。綿亙百餘裏,蜿蜒來八麵之龍。山蒼莽,際無隆,狩幸致南巡之大舜。鳳音亭,丹鳳銜書;胭脂井,紫龍吐沫。上麓天,風雲際會,前金後紫……
另有古人寫詩盛讚韶山,其詩曰:
從來仙境稱韶峰,筆削三山插天空;
天下名山三百六,此是湘南一條龍。
山麓中,一灣碧水繞山而淌;山腳下,幾窪池塘前散落著不多見的幾戶農舍。農舍大都依山傍水,掩映在山中鬆柏和大樟樹的簇蔭之中。如果將大山的走勢譬如一條巨龍,那麼這裏就像是這條巨龍頜下的一顆明珠,鄉裏人習慣地稱其為韶山衝。
700年前--公元1368年,也就是明洪武元年,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一時間天下振奮、群雄扼腕、百姓擁戴。一位遠在江西吉州府龍城縣(今江西省吉水縣)的青年農民毛太華,不甘一生碌碌無為地老死鄉裏,他想走出龍城縣到“外麵”闖一闖,“出人頭地”地幹一番事業,為自己也是為其後代爭得一份“蔭德”,於是便投奔了朱元璋的隊伍。不久,他投奔的這支軍隊被朱元璋派往雲南,毛太華就此參加了遠途跋涉的西征。抵達雲南後,毛太華隨軍作戰積有一些戰功,在雲南娶了一位苗族姑娘為妻,生下了8個孩子。戰事結束後,毛太華帶了妻子和長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內遷,原本想回到江西故裏“光宗耀祖”,但在途經湖南湘鄉縣時,便在縣城門外的緋紫橋畔安了家,並因其累積的軍功分得了數十畝田產。毛太華過世後,毛清一和毛清四便攜家帶口離開湘鄉縣,遷到了湘潭縣境內的七都七甲,也就是山水環抱、風景秀麗的韶山衝--由此,韶山衝便有了毛氏家族的這一支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