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柏林牆與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命運(7)(1 / 1)

在這之後許久,人們還在不斷思考和爭論:柏林牆的建立,到底象征了社會主義的堅強還是表現了它的軟弱?這道牆說到底是保護了社會主義還是損壞了它?

當然,1989年11月柏林牆的最後倒塌,被普遍看作是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失敗的象征。***它還被人們當作冷戰結束的標誌。連遠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老布什總統圖書館裏,都被空運去一塊柏林牆的殘骸,以示館主人在這場劇變中獲得的榮耀。但所有這些,都是柏林牆建立28年以後的事。它們不足以說明當時人的感受和決心。

那麼,當時人的感受和決心應由什麼來說明呢?

如果以下這句話的可靠性能被確認,那麼,它應該是最能表明當時社會主義陣營領導人的真實看法的。1958年8月,當蘇聯得知大量東德知識分子出逃西德時,赫魯曉夫據傳曾對sed黨第一書記烏布利希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看來“我們不能以開放的邊界同資本主義進行競爭”(wecannotcompetewithcapitalismwithopenborders)。

不管是隨口而出還是出於深思熟慮,赫魯曉夫的這句話都頗值玩味。在某種程度上,它道出了當時社會主義者已經感到的壓力、窘迫、被動甚至危機。這些感覺意味著,在同資本主義的競爭中,如果沒有任何屏障地、麵對麵地、自由地較量,社會主義似乎總處下風,至少,要贏得主動非常困難。從地緣政治角度出,民主德國剛好處在同資本主義競爭的最前沿。它讓赫魯曉夫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想到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才能擺脫被動?

但是,赫魯曉夫在1958年8月講出這樣的話,又讓人感到詫異。

1958年8月是什麼日子?那是整個社會主義陣營都在動“躍進”,以趕超資本主義的轟轟烈烈的時代。此前一年,蘇聯射洲際導彈和人造衛星成功。這個成就不僅使整個社會主義陣營歡欣鼓舞,而且讓以美國為的資本主義世界大為恐慌。**當年底在莫斯科會議上高興地說,你美國也把個山藥蛋拋到天上去試試看!赫魯曉夫當時提出,蘇聯要在15年內在鋼鐵產量和其他主要工業生產指標上趕上或超過美國。中國則提出在15年甚至更短的時間裏在鋼產量上超過英國。民主德國不僅取消實行了十幾年的配給製,而且宣布要在1961年或1962年全麵趕超西德。

然而,即使有這樣轟轟烈烈的局麵,赫魯曉夫的話和民主德國大量人口外逃的事實,還是讓我們看到了問題的另一麵:不管赫魯曉夫還是烏布利希,他們都已經意識到,要超過和戰勝資本主義,決不是憑喊口號可以做到的。你必須拿出比對麵資本主義還高的社會生產力和生活水準,才能吸引人民,才能對抗資本主義的誘惑。否則,你隻能永遠被動。可以說,在批準建立柏林牆的那一刻,他們不僅看到了社會主義的薄弱和短處,也覺察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所表現出來的強大動力。

於是,一道綿延155公裏的柏林牆被建立起來。當時sed黨和民主德國政府的確設想,用這道牆把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分隔開。在牆的這一邊,社會主義可以利用時間,專心做自己的事,暫時杜絕西方資本主義的幹擾和影響。如果說,這個設想在當時的確有道理也可行,那麼從長遠看,它仍然還是一個被動性的選擇。因為,人們還可以這樣設想:為什麼建牆的是我們而不是西部?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主動拆掉這道牆?可是,直到1989年10月,也就是柏林牆已在被撼動的一刻,sed黨總書記昂納克仍然強調:即使再過五十年、一百年,柏林牆還將存在!曆史邁進了28年,柏林牆也已建造了28年,可社會主義始終沒能由被動轉為主動,甚至,處在被動的位置上,還寄希望於牆再存在半個世紀以上。可以說,這是社會主義者的悲哀。表麵上,柏林牆把西柏林孤立了起來;但在實質上,它是保護著被動並把社會主義自己封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