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重心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移。
作為家長,如何看待學校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實“減負”工作呢?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應該積極支持學校,配合老師,對孩子注重從品格、言行、生活和學習的實際能力、身體素質、心理健康等多方麵著手,真正把孩子培養成為“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和諧的家庭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家庭風氣既是進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條件,它本身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顆種子,那麼和睦的家庭就是肥沃的土壤,和諧的家庭氛圍便是空氣和水分。由此可見,家庭和諧的氛圍,對孩子成長是多麼的重要啊!那麼如何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則是我們共同關心的話題:
首先,我們要密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維護家庭的完整性。家庭成員之間的人際關係決定了家庭氛圍和家庭的穩定程度。在現代家庭中,親子關係既是長輩和晚輩的關係,也是夥伴和朋友的關係,從前者看,父母要愛護自己的子女,關心他們的成長,幫助他們在心理上和實際的生活中克服困難,樹立信心;而子女對父母更要尊重和愛戴。從後者看,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特別是父母應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隱私。夫妻之間更應相互理解、相互謙讓,共同承擔家務和教育子女的責任。家庭人際關係的和睦有利於家庭成員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隔膜。使孩子能夠真正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其次,我們要重視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進入21世紀,現代社會生活的節奏加快,許多父母由於工作繁忙疏於和子女交流,而兩代人之間價值觀、個性等方麵的差異,容易形成心理隔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代溝。隻有雙方經常溝通交流,才能縮短心理距離,增加共同語言。因此,除一般的曰常接觸外,父母還應有目的地和孩子溝通交流,如安排家務勞動、重大決策征求或采納孩子的合理建議、選擇好書好節目和孩子一起看、耐心聽孩子說說學校的事情、幫助他們麵對挫折和困難、親子共同出遊培養生活情趣、豐富精神生活等等,使孩子時時意識到自己是家庭一員,樂意與父母溝通。
再次,調整心態,要對您的孩子期望適中。做父母的誰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殷切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激發孩子積極向上的動力。但脫離孩子實際水平的過高期望,往往會造成相反的結果。父母應實事求是地調整對孩子的期望,為孩子的幸福成長著想。
最後,父母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未來的家庭是學習型家庭,父母不斷學習文化知識,不僅能提髙家庭教育的水平,而且這種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也為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提高心理素質。父母心理素質對家庭和諧的氛圍影響極大。當家庭在生活中、工作中、孩子成長中遇到困難時,父母情緒穩定、積極樂觀、對家庭有責任感、對孩子有信心,實際上就已經為孩子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和諧的家庭氛圍。
提高思想品德素質。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道德判斷和價值定位方麵,父母與子女的相關係數為。孩子思想品德素質正處於形成時期,可塑性強,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你怎樣穿衣服,怎樣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人,你怎樣表現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因此,父母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舉止,會深深感染孩子,從而促使家庭和諧的氛圍積極向上。
二、家庭生活和諧愉快
不會有哪個孩子喜歡自己的家庭生活死氣沉沉,因為追求快樂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欲使家庭生活經常處於和諧、愉快之中,並非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這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的一致努力。保持家庭愉快的主要責任當然是由父母來承擔了。父母應該做到性格開朗、心胸寬闊,不計較一得一失,不僅在工作單位心情愉快,回到家裏也應是笑口常開,這對全家人的情緒將起到良好的感染作用,有助於實現家庭氣氛輕鬆、愉快、和諧。相反,如果父母成天愁眉緊鎖,或常發脾氣,相互爭吵不休,孩子當然就快樂不起來。哪還有什麼心情學習呢?為什麼離異家庭的孩子在成長中會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生活中過多的不開心所至。家庭氣氛要民主,有事要互相商量,相互關心、體諒,而不是相互責怪或挑剔。孩子也不願意和這樣的父母進行溝通,即使滿腹心事也無處訴說,談何健康成長呢?孩子雖小,但孩子的意見和父母的意見是平等的,至少在孩子看來應該如此。
家長作風嚴重的家庭,家中氣氛緊張、壓抑,很難愉快起來。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父母要了解子女的興趣愛好,以正確的方式方法引導孩子,使孩子的業餘生活豐富多彩。興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家長應學會去發現孩子的潛質。經常聽到一些家長這樣講:“孩子提問,別理就是了,煩都煩死了……”殊不知,孩子愛提問題正是一件好事,說明他有強烈的求知欲和獵奇精神。孩子愛提問,是受好奇心的驅使,是興趣愛好的標誌,也是其智力活躍的征兆。家長要善於從發問中挖掘孩子的興趣與愛好,幫助他們解決“是什麼”,認識“為什麼”。周末、節假日,與孩子一起進商店、逛公園,或到樹林裏散步時,家長可留心孩子感興趣的商品、書籍、景物等。此外,家長還可以跟孩子一起寫字、畫畫、做手工、修理日用品一起搞烹飪……一般來說,孩子在與家長共同活動時,其興趣和潛能便會逐漸地表現出來。
如今,許多家長帶孩子報名參加各類培訓班,如音樂、舞蹈、體育、電腦、琴棋書畫等。在重視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課外培訓不同於課堂學習,它要建立在孩子興趣的基礎上,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據報道,有記者曾隨機采訪過一些家長,發現送孩子培訓的家長中,隻有小部分人認為自己的孩子有音樂或舞蹈等方麵的天賦,大多數人則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出人投地,超過別人;也有的家長認為,別的家長都送孩子參加培訓,如果自己不送,就落後了。
俗語說,強扭的瓜不甜。家長送孩子培訓的背後,如果隻是單方麵“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動機,而沒有考慮到孩子本身是否喜歡和喜歡什麼,這課外培訓可能就會變為孩子的沉重負擔,結果是家長受累,孩子受罪。有專家指出,家長不應再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參加培訓也要量力而行,不要隨波逐流。“滋補”過剩,就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