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態養殖的技巧
(1)選擇品種
要選擇體型小、成熟早、耗料少、產蛋多、適應性強的品種。飼養1年後,第2年留優去劣,第3年全部更新。
(2)雌雄搭配
鴨的性欲越強,產蛋越多。因此,在蛋鴨群中要配有適量的公鴨誘情,小群飼養,每50~100隻母鴨配1隻公鴨,大群飼養,每200隻母鴨配1隻公鴨。但在蛋鴨休產期應將公鴨隔離開。
(3)增加光照
蛋鴨在產蛋期間,應保證每天有14~16小時的光照時間,除白天自然光照外,還應在晚上開燈3小時進行補光。
(4)鴨舍要求
鴨舍要做到冬季保暖,夏季通風,定期用20%的生石灰水消毒。在冬春季還要隔1~2天墊1次稻草、穀殼或木屑,將鴨糞蓋住,保持鴨舍清潔、幹燥,舍溫保持在20益左右。
(5)飼料配製
要想蛋鴨高產,飼料配方很重要。其配方是:穀物占50%~60%,餅粕類占10%~20%,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占10%~15%,再加貝殼粉1%、食鹽0.3%和多種維生素0.2%。在產蛋高峰期,應保持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在18%左右。
(6)放牧管理
春天風和日麗,氣候溫暖,飼料充足,鴨群活躍,放牧時間要逐漸延長,做到早出晚歸,讓鴨多覓食,多曬太陽。還要做到:空腹快趕,飽腹慢趕,上午多趕,下午少趕。夏天氣溫高,必須預防中暑,在放牧中應“趕早、食黑、躲中間”。中午把鴨群趕到大樹下乘涼;夜間發現鴨吵鬧時,要把它們趕到有水的地方洗澡。飼喂時,少吃多餐,並適量增加青飼料。秋天,氣候涼爽適宜,水中活食豐富,吃飽的鴨喜歡睡覺,長得過肥就會減少產蛋。這時要注意控食:一是不讓鴨吃得過飽,以七成飽為宜;二是放養時要選擇水生動植物較少的水域;三是延長放牧時間並勤趕動,增加鴨的活動時間。冬天,鴨一般不產蛋,但隻要從晚秋時節開始,對蛋鴨進行人工強製換羽,冬季也會照常產蛋。
(7)廢棄物處理
鴨糞養魚,牧漁結合:實行鴨糞汙水養魚是養鴨場處理糞便最經濟的方法。比較成功的經驗是利用山塘水庫、低產田蓄水養魚。根據周圍魚塘對鴨糞和汙水的自然消納能力,發展人工生態養鴨場。由於魚鴨結合,鴨舍在塘邊建造,鴨糞和汙水直接入塘,培肥水質,可促使水中浮遊生物生長,既及時為魚提供餌料,又保持了禽舍與環境衛生。一般80隻鴨1畝魚,既能達到自然消納和淨化環境的效果,又能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鴨糞作肥,農牧結合:鴨糞中含有植物生長必需的氮、磷、鉀等多種元素,其中含氮1.1%、磷1.4%、鉀0.02%,是一種很好的肥料。在建設時,可選擇靠近農田、林果、牧地建場,使鴨糞和汙水能被農田、林果、牧地自然消納。絕對禁止在場內或場外隨意堆放、排放糞便和汙水。鴨糞等廢棄物通過合理堆積漚肥,可有效地消滅糞便中的多種病原體和寄生蟲卵,又可為農業提供大量的有機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鴨糞育蟲,生產動物蛋白:鴨糞中含有13%蛋白質,很適宜昆蟲、蠅蛆的生長和繁殖。常見的方法是用鴨糞培育蠅蛆和蚯蚓,利用蠅蛆和蚯蚓喂鴨或其他畜禽,既提高了糞肥價值,也增加了鴨糞處理的出路。
動物屍體無害化處理:及時收集死亡禽隻和其他動物屍體,及時淘汰在飼養、銷售過程中出現的無治療價值的病、弱、殘個體。以不漏水容器裝運,除交給當地衛生處理廠處理外,亦可用來喂鱷魚、埃及塘虱等。此外,也可進行深埋。
(8)發展生態
食物鏈養殖業鴨場汙水通過無害化處理後,除可澆施糧食、蔬菜、牧草、林果等作物外,也可用來養殖田螺、黃鱔等水生動物和浮萍等水生植物。汙水池放養田螺、黃鱔等動物,水麵養些浮萍。田螺覓食土壤中微生物、矽藻類和糞渣,黃鱔長大後吞食田螺。浮萍、牧草、菜葉是畜禽的飼料,也可用來飼養福壽螺。每隻福壽螺年產卵數千粒,幼螺生長快,經45天可達30~50克,營養豐富,含蛋白質19.4%。田螺、福壽螺、黃鱔等除可供食用外,也是養鴨和養魚的好飼料。
2.生態養殖的注意事項
(1)春季管理
春季氣候由冷轉暖,日照時間逐日增加,氣候條件對產蛋很有利,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創造穩產、高產的環境。
注意保溫:春季會偶有寒流侵襲,春夏之交,天氣多變,會出現早熱天氣或連續陰雨天氣,要因時製宜,區別對待,保持鴨舍內幹燥、通風,搞好清潔衛生工作,定期進行消毒。如逢陰雨天,要適當改變操作規程,縮短放鴨時間。舍內墊料不要蓄積得過厚,要定期進行清除,每次清除墊草時,要結合進行一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