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念恩》《生離歟?死別歟?》《囚鳥之歌》:聆此哀音,淒入心脾
一般認為,這三首護生歌作於1931年至1936年間。其實,若嚴格地講,是這三首歌的曲的選定、編配在這期間,而歌詞則是早就有了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三首歌的歌詞原本就是李叔同為豐子愷所繪《護生畫集》所配的詩文,其中《生離歟?死別歟?》題目相同,《囚鳥之歌》、《知恩念恩》二首的原題分別為《囚徒之歌》、《農夫與乳母》。
查閱《護生畫集》(第一冊),李叔同為豐子愷所配的這三首護生詩跟後來成為歌曲的歌詞完全相同。
《知恩念恩》:
憶昔繈褓時,嚐啜老牛乳。
年長食稻粱,賴爾耕作苦。
念此養育恩,何忍相忘汝!
西方之學者,倡人道主義。
不啖老牛肉,淡泊樂蔬食。
卓哉此美風,可以昭百世!
《生離歟?死別歟?》:
生離嚐惻惻,臨行複回首:
此去不再還,念兒兒知否?
《囚鳥之歌》:
人在牢獄,終日愁欷;
鳥在樊籠,終日悲啼。
聆此哀音,淒入心脾。
何如放舍,任彼高飛。
《護生畫集》第一冊(全套六冊)於1927年開始創作,1929年2月由開明書店首版發行。弘一大師李叔同在跋語裏說明了編繪意圖,即"以藝術作方便,人道主義為宗趣"。當時國際和國內提倡素食主義的風潮不小,不敢保證《護生畫集》是迎合如此素食主義"大潮"而孕育而生的,但多少也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如李叔同在《農夫與乳母》(即《知恩念恩》)中寫道:"西方之學者,倡人道主義……卓哉此美風,可以昭百世。"就是一個佐證。
弘一大師實在是一個極具慈悲心腸的人。他把護生活動看成是一項樂事。他寫過一篇《白馬湖放生記》,可看作是他出家之後的一篇典型的記遊小品。文末所記很有意味:"放生之時,岸上簇立而觀者甚眾,皆大歡喜,歎未曾有。"
三首護生歌除《囚鳥之歌》由聞妙編曲之外,另兩首選的都是外國曲子。《知恩念恩》所配的是德國圖林根民歌曲調。原曲是賓策(AugrstvonBinzer)於1819年作詞的德國大學生歌曲《我們建造了一所皇皇大廈》(WirhattengenaueteinstattlichesHaus)。而《生離歟?死別歟?》的原曲則是俄羅斯民歌《草原》。采用外國名曲是李叔同常用的手法了,按照豐子愷的解釋:"西洋名曲之傳誦於全世界者,都有那樣好的旋律;李先生有深大的心靈,又兼備文才與樂才……。"那麼由他來編配,自然就能做到歌詞與音樂全麵融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