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溫庭筠(約812~866年),太原人。每入試,押宮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叉。仕途頗不得意,其詩則辭藻華麗,往往是在美妙的文辭中隱含著心靈悵痛。《利州南渡》亦有這個特點。
由上可見,除了《清平調》外,其餘六首均具有悲壯悵然的基調。這多少跟李叔同多愁善感的氣質有些關聯。
從目前可考的材料看,李叔同為這些歌選用的曲調仍注重西洋原曲。比如《涉江》的原曲是英國民歌《安德森·我的愛人》。原詞是:
安德森,我的愛人,當我們初相逢,
你的卷發蓋過前額,像一頭烏雲;
可現在頭發半禿,已雪白如銀;
但你是有福之人,親愛的安德森。
隻是原曲《安德森,我的愛人》是自然小音階,《涉江》改作了和聲小音階罷了。再如《清平調》的原曲也是美國藝人歌曲《羅薩·李》。
《廢墟》:影事難尋覓
《廢墟》這首歌由李叔同選曲,吳夢非作詞。統觀李叔同歌曲,他與吳夢非合作的隻有兩首,一首是《涉江》(吳夢非配詞),另一首即是《廢墟》。
如上所述,吳夢非跟豐子愷、劉質平一樣,也是李叔同的高足。豐子愷擅長美術,劉質平工於音樂,而吳夢非則以手工藝術見長。1919年秋,李叔同的這三個學藝術的學生在上海創辦了上海專科師範學校。豐子愷任教務主任,兼美術課,劉質平教音樂,而吳夢非則就任校長兼授手工藝。
吳夢非作《廢墟》歌詞時,當是在1918年李叔同未出家之時(吳夢非於1912~1915年在浙一師就讀)。但青少年時代的吳夢非卻作了懷舊意味頗濃、悵然低沉的《廢墟》歌。個中原因會不會是受李叔同《憶兒時》的影響呢?或許很可能!《廢墟》唱道:
看一片平蕪,衰草迷殘礫。玉砌雕欄溯往昔,影事難尋覓。千古繁華,歌休無歇,剩有寒蛩泣。
且莫道銅駝荊棘,舊夢胡堪憶!數盡頹垣更斷碣,翠華何處也!禾黍秋風,荒煙落日,畫出興亡跡。
《清涼》《山色》《花香》《世夢》《觀心》:身心無垢樂如何
這五首所謂的"清涼歌"是由李叔同作詞,俞紱棠、潘伯英、徐希一、唐學詠、劉質平分別作曲的。初見於1936年開明書店初版的《清涼歌集》。
這裏有必要先談談這五首歌的創作緣起。
大約在1929年的一天,老友夏丏尊和學生劉質平一起去訪問弘一大師。他們在飯後的清談之中,偶爾論及當世樂教。劉質平歎息當時作歌者難得,一任靡靡之音的俗曲盛行。李叔同聽後亦以為憮然,便表示再作歌刊行。夏、劉二位大喜過望,一再請求李叔同早日創作。1931年9月,李叔同果然在浙江慈溪白湖金仙寺寫成了這"清涼歌"五首。李叔同寫成之後,感到歌詞文義略嫌深奧,非常人所能解,遂又請芝峰法師代撰歌詞的注釋。此後,李叔同把歌詞交給劉質平及其學友作曲。據夏丏尊在《清涼歌集》的序中稱:"質平及某學友根據和尚所作歌詞,分別譜曲,反複推敲,必得和尚認可而後定。複經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浙江寧波中學等處實地演奏,始攜稿詣餘,謀為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