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人距離刀光劍影的那個時代,已然久矣。然而有的時候,距離現實越是遙遠的東西,反而更能引起後來者更大的興趣。對此最有體會的,莫如電影行業,近如2015年的《師父》、2014年的《繡春刀》和2004年的《功夫》,再往前甚至一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火燒紅蓮寺》,莫不以武打功夫為其特色,而其背後,往往隱藏著一個個關於兵器的故事。《功夫》,從斧頭幫的兩把斧頭開場到五郎八卦棍、鐵線拳,已然讓人大開眼界;《師父》更是借南派宗師北上開武館這樣一個事件,將那些歲月中曾叱吒風雲的一件件兵器逐步展現在觀眾麵前,如蝴蝶雙刀、嶽王刀、三尖兩刃刀、子午鴛鴦鉞、單鋒劍……
不過說實在話,這種戲曲感十足的兵器打鬥,其實和戰場上的軍事運用完全是兩回事。尤其是電影往往要奪人眼球,講個新奇怪異才能吸引關注,所以武俠小說往往會將一些在實際戰場上並不占主體地位的兵器,拿出來忽悠觀眾。譬如說小李飛刀——不過是把普通的刀,卻又是江湖中最神奇的刀。刀光一閃,小李飛刀已發出,刀已插入他的咽喉,他瞪大眼睛,至死也不相信,沒有人看清小李飛刀是如何出手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刀本身的尋常性,加上使刀人的超高技藝,這才升華為一種奇妙的組合,讓讀者過目不忘。
將普通兵器寫出神奇是一種思路,把非主流兵器拿出來讓大家開開眼則是另一種。本人收藏有一柄鐵尺,這類短兵其實就是唐宋時期衙役捕快的常用武器,因為短小易於攜帶,可暗藏於腰間,或者放置於小臂下側,在突發情況下拿出來護身或是發起攻擊,都是極好的。中間這個頭若是圓頭,則以點穴為主;若是尖頭,則可刺殺。至於旁枝,則多用於格擋時卡住對方的兵器,所以拿這個來對付刀劍,尤其針對大刀,用於卡、斷、攻喉三個動作,其實頗有一種別樣的妖嬈。16世紀末這種兵器傳至琉球,遂成為琉球空手道的器械教學,又稱空手道短叉。日本人則稱之為琉球三叉刺,慢慢地演變為日本忍者所使用的兵刃,直至動畫片《忍者神龜》上演,遂成為一種關注度極高的手執兵器。
另一種則是峨眉刺,本人亦收藏了一支作為閑暇筆耕之餘把玩之用。相傳是明朝末年峨眉山白眉道長所創,長約三十厘米,頭端略扁,呈菱形帶尖,中有一圓環,使用者可將圓環套在中指上,運用抖腕和手指撥動使其轉動。說書的人說這件兵器原本是古代水戰中使用的一種格鬥短兵械,可在水中作刺殺或潛入水底鑿穿船底之用,故又稱分水峨眉刺。《三俠五義》裏五鼠鬧東京,其中有個“翻江鼠”蔣平,他用的便是這種兵刃。《射雕英雄傳》裏黃蓉在做丐幫幫主之前用的也是峨眉刺,隻是小說裏出場不多,甚至隻是用來殺雞:“黃蓉去農家捉了一隻雞,用峨眉刺把雞剖了幹淨,也不去毛,用泥和了……”
梢子棍,是一件古代比較常見的防身兵器,簡單講就是一根棍的前方加了一個梢子頭,攜帶方便,甚至古代出門在外,還可以拿它來挑擔,而一旦遇到劫道的匪徒,這件武器可就大有用處了。梢子頭短小卻很靈活,加以長棍的操作,能給予對手非常強勁的打擊。而這件兵器,早年確實也上過戰場,戰國那會兒叫作連挺——《墨子》將其與長斧、長槍一起列入城防器械名單。
到了唐朝,《通典》有很詳細的介紹:連挺,如打禾連枷狀,打女牆外上城敵人。這裏的女牆就是城上的矮牆,敵軍沿著雲梯爬到此處時,守軍便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以梢子棍發起攻擊——一般是打敵人的頭部。而宋朝那會兒,又發現遼和夏的騎兵,使用一種鐵鏈夾棒式的兵器,造成宋軍不少傷亡。於是宋朝軍民就學習過來,終於形成了和現代梢子棍比較相似的兵器,叫作鐵連枷。狄青後來討伐南方的儂智高,就利用騎兵突擊配合鐵連枷自上而下的擊打能力,大獲全勝。而到了明清,梢子棍便從戰場上淘汰下來,成了跑江湖的一種奇門兵器。香港早期武打電影《南少林與北少林》中,便有這種武器的出現,後來許冠傑在《最佳拍檔》係列片中,也曾使用梢子棍。
對出生於20世紀70、80年代的我們而言,其實更難忘的,還是小時候讀過的連環畫裏的那些傳統兵器,如呂奉先的方天畫戟、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張翼德的丈八蛇矛、程咬金的斧、尉遲恭的鞭、嶽雲的錘、牛皋的鐧、秦明的狼牙棒,所以到了2022年的春夏之交,當疫情彌漫之際,我可以不用理會自媒體世界的喧囂胡纏,靜下心來,在頂樓的小書房裏,默默地寫下這些文字。
初稿:2022年6月
二稿: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