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上邊這段話出自《論語》子路篇,翻譯成現代文大概意思是:魯定公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旺,有這樣的說法嗎?”孔子回答說:“話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人們說:‘做國君很難,做臣下也不太容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國君的艱難,知道謹言慎行為國家著想,不就近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旺了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滅亡,有這樣的說法嗎?”孔子回答說:“話也不可以這樣說啊。不過,人們說:‘我做國君沒有別的快樂,隻是我說什麼話都沒有人敢違抗我,我說什麼就是什麼。’如果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很好嗎?如果說的話不正確而沒有人違抗,不就近於一句話可以使國家滅亡了嗎?”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聽起來有點玄乎,一句話難道有這麼厲害嗎?其實這話看似誇張,細想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句話的錯誤有時候可以導致一件事情的失敗,在戰爭中或者商業中一句話往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說人們在運用語言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尤其當轉達和引用別人的話時,一定要注意不能有絲毫的錯誤,否則貽害甚大。
《論語》中有許多語句現今都被錯誤地引用,給人們造成很多的誤解。《論語·泰伯》篇有這樣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它的意思是:“如果這個人可以造就,有發展前途,就創造條件讓他自由發展,否則,就隻讓他明白一般的道理就可以了。”其實,孔子話的意思是前者,隻有那樣才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後者僅僅是封建社會的愚民思想,封建統治者大肆引用這句話無非是為了穩定他們的統治。正確地理解孔子的這句話對於我們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會有很大的幫助。為人父母的更要深刻理解這句話,它對於如何教育孩子健康成長、使之成材有著重大意義。
梁啟超曾說:“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複史之可言。”由此可見,史料是研究曆史和從事曆史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對於一些和曆史學相關的紀錄片、電影、新聞、教學等一定要注意史料的正確引用,否則不僅會歪曲事實、誤人子弟,還會使相關個人和媒體的權威遭到質疑。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據說是泰戈爾的名作,這首愛情詩由於情感真摯感人而廣泛流傳,然而這首詩的真正作者卻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泰戈爾是印度的大詩人,在中國有著廣泛的影響,寫出這樣的詩自然也是正常的,很少有人會懷疑。然而,有網友拿此詩與泰戈爾的《飛鳥集》對照檢索,卻並沒有找到這首詩,而且,《飛鳥集》收錄的都是兩三句的短詩,不可能收錄這麼長的詩。那也可能僅僅是出處有誤,本著嚴謹的精神,人們繼續追查泰戈爾的其他作品,在《新月集》《園丁集》《邊緣集》《生辰集》《吉檀迦利》等泰戈爾所有的詩集中均沒有找到這首詩。
與這首廣泛流傳的詩最相近的版本出自張小嫻之手。她的小說《荷包裏的單人床》裏有一段:“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麵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後來有記者采訪張小嫻證實,這幾句確實是她個人的原創,隻是後邊是由別人續寫的。
網絡流行之後,書籍、文字的傳播交流方便了很多,然而一些不經考證的錯誤也日益多了起來。無獨有偶,電影《非誠勿擾Ⅱ》中有一首據傳是倉央嘉措的詩也是錯誤引用。
片中李香山的女兒在父親臨終前的人生告別會上朗誦了一首名為《見與不見》的詩,該詩被說是倉央嘉措所作,其實和電影所宣稱的歌詞改編自倉央嘉措《十誡詩》的片尾曲《最好不相見》一樣,它們都隻是網上盛傳而已,並不是倉央嘉措的作品。
經媒體的調查證實,《見與不見》的作者其實是現代人,詩的實際名為《班紮古魯白瑪的沉默》,作者是一個藏族女孩。而《最好不相見》是網友將倉央嘉措的詩改編添加而成的,並非原作。所以在引用別人的話時,一定要嚴謹,對於出處、內涵一定要弄清楚,字句一定也要和原文完全相符,避免錯誤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