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生意,這是做人、做事、做生意的鐵的定律,有些老板隻知道盲目的賺錢,而忽視自己做人處世之道,結果表麵上看賺了一些錢,實際上賺的卻是一些小錢,隻有把做人處事擺在第一位的老板,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合作,才能做得越來越大。
人品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遵守道德規範是經商的重要前提,也是我為人處世的基礎。要知道,德高才能望眾,望眾才能生財。——李嘉誠
好的人品是一個人立身之本人品是一個人形而外在的標誌,是別人對你的一個衡量標準,好的人品不僅會讓你可以得到周圍人善意的對待,還能叫你在做事的時候能夠事半功倍。李嘉誠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他的成功,不僅來自於他的精明能幹,還來自於他誠實坦蕩的為人。
也許很多人會說,人品不能當飯吃,又何必太過計較,但人品是立身之本,對事業的成敗影響頗大。一個人品欠佳的人,誰也不願與其合作共事。
世間的人,人品各個不同,用單一的道德標準品評人,分出好人、壞人,並不一定公平和正確。人或誠實或虛偽,一時之間,很難分辨。但隨著時日的增長,兩者分界逐漸明顯,一個人是誠實還是虛偽,其日常的言行舉止,總會有所表現。
李嘉誠很重視人品的高下,一個人僅僅才華出眾是不夠的,還要有上等人品,他喜歡誠實的人,對那些做事自私、不夠誠實的人,盡管他們十分聰明,也會請他走人。
李嘉誠的這種態度來自於童年時代的一件往事。
那是1943年的冬天,這個冬天深深地刻在他的記憶深處,是他一生中最難以忘懷的。
當時,父親的去世使李嘉誠對那滲透他柔嫩、幼弱的身軀,由肉體達到心靈深處的酷寒感到不堪忍受,更使他覺得整個世界像一座巨大且黑暗的冰窖,似乎人世間的最後一絲熱氣也被父親帶走了。然而,即使是這樣,他還是咬緊牙關、鼓足勇氣,希望自己能夠帶領全家平安地度過這個肅殺淒涼的冬天。
為了安葬父親,李嘉誠含著眼淚去買墳地。按照當時的交易規矩,買地人必須付錢給賣地人之後才可以跟隨賣地人去看地。賣給李嘉誠地的,是兩個客家人。他將買地錢交給他們之後,便半步都不肯離開,堅持要看地。山路出奇的泥濘,不時夾帶著雨點,寒意逼人的北風迎麵而來……仍舊沉浸在失去父親巨大悲痛中的李嘉誠,想著這連日來和舅父、母親一起東奔西走,總算湊足了這筆安葬父親的費用;想著自己能夠親自替父親買下這塊墳地,心裏總算有了一絲慰藉。這兩個賣地人走得很快,他一步接著一步地緊跟不舍。然而,不幸的是賣地人見李嘉誠是一個小孩子,以為好欺騙,就將一塊埋有他人屍骨的墳地賣給他,並且用客家話商量著如何掘開這塊墳地,將他人屍骨弄走……
可是,他們並不知道,李嘉誠聽得懂客家話。他震驚地想,世界上居然有人如此黑心、如此掙錢的人,甚至連死去的人都不肯放過;想到父親一生光明磊落,即使現在將他安葬在這裏,九泉之下的父親也是絕對得不到安眠的。而且,他也深知這兩個人絕不會退錢給他,但他還是告訴他們不要掘地了,自己再另找賣主。
這次買地葬父的幾番周折,深深地留存在李嘉誠的記憶深處,使他不僅受到了一課關於人生、關於社會真實麵目的教育,而且對於即將走上社會、獨自創業的他來說,這是第一次付出沉重的代價所吸取的相當痛苦的教訓,也是所麵臨在道義和金錢麵前如何抉擇的第一道難題。這促使李嘉誠暗下決心:不管將來創業的道路如何險惡,不管將來生活的情形如何艱難,一定要做到生意上不能坑害人,在生活上樂於幫助人。
李嘉誠覺得,一個人的成功不在於他獲得了多少財富,也不在於他做了多大的官,而最主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修煉。品德是心靈之根本。品德構成你的良知,使你明白事理,而非隻根據法律或行為守則去判斷是非。正直、誠實、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們麵臨重要抉擇之時便成為我們成功與否的首要因素。
“仁者無敵”,能夠秉承“貧窮誌不移”、“不義富且貴,與我如浮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些傳統道德的人是無往不勝的。
從不害人,樂於助人
有句俗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話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不就是人們互相幫助嗎?的確道理很簡單,就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共同渡過人生的難關,或者共同走向人生的成功。但人類世界有個規律,一些看似簡單的話語實際做起來難度卻不小。
有人說過,人都是自私的,因為生命本身具有排他性。這種排他性並不是說我們都要視他人為敵人,甚至不允許別人生存,這種排他性主要是指別人與你一起消耗著有限的能源,占據著不變的生存空間的時候,由於競爭而引發的一係列矛盾。當別人的存在沒有威脅到我們存在的時候,我們倒還能相安無事;而一旦別人的生存威脅到你的生存,人類就開始有了爭鬥以至於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用戰爭的形式和別人爭奪生存空間。但是,人類從一開始誕生就已經合作了,如果我們人類沒有一點合作精神,那麼,今天在地球上占據統治地位的恐怕就不是人類了。
為什麼要合作?道理也很簡單,不合作就意味著滅亡,意味著種群的滅絕。
或許因為人與人的合作是難得的,所以,人類的先哲們用許多語言來說明合作的重要性,鼓勵人們去愛自己的同類,去幫助自己的同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即是其中之一。
當一個人去熱忱地幫助別人解決某一個問題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在自我狀態下難以萌生的“智能受激狀態”,一個具有積極心態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就會促使自己的身體與精神機能處於一種“總動員”的狀態,使自己的能力有出色的表現。
當別人求助一個你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或事情,在你為別人解決了問題,做了事情的時候,也會給你以啟迪,迫使你從新的角度去思考你原來所學的知識和你原來積累的經驗,這樣。不僅幫助了別人,同時也得到了別人一定意義上的幫助。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不同的,各有各的資質與技巧、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長處和短處。你今天在某個問題上助了別人,而在另一個問題上,你也需在別人的幫助。所以,你今天看似在助人,實際上是在自助。
李嘉誠得到過許多人的幫助和支持,其恩德是難以用禮品來報答的。有位對他的工作給了很大幫助的朋友對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幫助人是一種緣分。”他的意思中蘊涵著更深一層的理解:人際間的緣分都是共有的,既沒有你我之分,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幫了你,你幫了他,他又幫了我。當有人需要你幫一把時,你能搭把手幫一把就是一種回報,這就是一種社會共有的緣分。
在商場上許多人孜孜不倦,卻隻是為了個人的私利。他們花上所有的時間,所想的卻隻是怎樣擊倒商場上的敵人,怎樣打垮對手,贏得財富,贏得名譽地位,怎樣扶搖直上,甚至害人也在所不惜。有時,他們也可能會從事一些公益事業,為的卻隻是沽名釣譽,從來沒有以一種真誠的心態去幫助他人。助人是他們的一種手段,而不是以善心作為出發點。他們心中可能很多計謀,目的都是為名為利,甚至不擇手段,將自己的快樂建築於他人的痛苦之上。在商場上我們聽過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等等。這些計謀有時是自保的,但有時卻是謀害他人的。在商場上我們也聽過“橫手”等名詞,就是隻要有利益,就不惜任何手段去謀取,最重要的是自己得益,他人後果將會怎樣,則不在考慮之列。這樣的人雖然在短時間內都能得到叫人豔羨的暴利,但是他們的下場往往是晚景堪輿。
在香港,有不少富有的人,他們的財富雖然沒多少,但對一般普通大眾而言,也著實不少。從他們的言行之中,能夠感覺到這些人隻以個人利益為重,以不斷積聚財富為人生目標。他們雖不去坑害別人,但也從來沒有想過幫助別人。他們雖然也是成功人物,但卻欠缺了一種令人敬佩的情操。在李嘉誠的心目中,這些人並不算成功,因為成功並不是單以有多少錢財作為衡量的準則。成功的人,應該有成功人的美德,包括樂於助人。欠缺這種美德,即使財富再多,也不成功,更不快樂。
中國人在世界上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彬彬有禮、以誠待人、以義為重的民族。雖然,在商場上,未必每一個人都能夠達到這樣的要求。但作為華人,李嘉誠在商場上這麼多年,不論是個人道德、生意手法,都從來沒有害人,隻有幫助別人。李嘉誠的人生哲學中的一點就是,從不害人,樂於助人。他不知道是否因此會有一些人乘機在自己身上撈油水,但不去害人、樂於助人,卻一定會使人活得更開心,更快樂,這卻並非錢財所能買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