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分析組合也稱形態分析法,是瑞典天文物理學家卜茨維基於1942年提出的,它的基本理論是:一個事物的新穎程度與相關程度成反比,事物(觀念、要素)越不相關,創造性程度越高,即易產生更新的事物。該法的做法是:將發明課題分解為若幹相互獨立的基本因素,找出實現每個因素功能所要求的可能的技術手段或形態,然後加以排列組合得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後篩選出最優方案。
形態分析組合的一般步驟:
①確定發明對象。
準確表述所要解決的課題,包括該課題所要達到的目的及屬於何類技術係統等。
②基本因素分析。
即確定發明對象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本因素),編製形態特征表。確定的基本因素在功能上應是相對獨立的,在數量上應以30個為宜,數量太少,會使係統過大,使下步工作難度增加,數量太多,組合時過於繁雜很不方便。回溯推理法
③形態分析。
要揭示每一形態特征的可能變量(技術手段),應充分發揮橫向思維能力,盡可能列出無論是本專業領域的還是其他專業領域的所有具有這種功能特征的各種技術手段。在形式上,為便於分析和進行下一步的組合,往往采取列矩陣表的形式,一般表格為二維的,每個因素的每個具體形態用符號Pj表示,其中P代表因素,j代表具體形態。對較複雜的課題,也可用多維空間模式的形態矩陣。
④形態組合。
根據對發明對象的總體功能要求,分別把各因素的各形態一一加以排列組合,以獲得所有可能的組合設想。
⑤評價選擇最合理的具體方案。
選出少數較好的設想後,通過進一步具體化,最後選出最佳方案。
由於所得方案是在各種方案中選出的,因此形態分析組合的特點具有全解係性質。
把某一領域的科學技術成果運用到其他領域的一種創造性思維技法就是移植思維法。
移植成功全靠聯想搭橋
最初人們怎麼會想到把一物移植到另一物之上去的呢?人們的任何行為都是受到其觀念支配的,因此指導人們進行移植實踐的是思維方法。一般來說,移植是由聯想來牽線搭橋的,沒有聯想就沒有移植。
移植有兩種:一是先見到可“移”之物,觸景生情,引起聯想。例如,盲文的發明就是屬於這一類。
眼“點子”育文?演在許多年之前,法國海軍巴比爾艦長帶著通信兵來到一所盲童學校,向孩子們表演夜間通訊。由於漆黑的夜晚,眼睛是用不上的。於是,軍事命令被傳令兵譯成電碼,在一張硬紙上,用“戳點子”的辦法,把電碼記下來。而接受命令的一方的士兵,用“摸點子”的辦法,再譯出軍事命令的內容。這一表演引起盲童布萊葉的極大的興趣。對於他來說,“戳點子”和“摸點子”就是“可移”之物。於是,他反複研究,終於發明了“點子”盲文,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另一種是根據移植的需要,去尋找“可移”之物,通過聯想而導致移植發明的成果。壓縮空氣製動器的發明就是一例。
眼壓縮空氣製動器?演火車發明後,由於製動器的力量太小,在緊急的情況之下,常由於刹不住車而發生重大的交通事故。有一個叫做喬治的美國青年,他目睹了車禍的發生,於是就萌發了要發明一種力量更大的製動器,這就是移植的需要。一天,喬治從當地的報紙上看到用壓縮空氣的巨大壓力開鑿隧道的報道,於是他想:壓縮空氣可以劈石鑽洞,為什麼不可以用它來製造火車製動器呢?就這樣,喬治找到了“可移”之物。反複試驗之後,22歲的喬治終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壓台壓縮空氣製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