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棄漢中晉爵為王 聯孫權婉拒稱帝(1 / 3)

夏侯淵在定軍山兵敗被殺,張郃引殘兵退回陽平關。因軍中無主,曹軍驚恐,軍心很是不穩。督軍杜襲與司馬郭淮見事態緊急,遂共推張郃代為軍主。張郃也不推辭,毅然接任,並勒兵布陣,防止劉備乘勝追擊。劉備對曹軍將領了解甚詳,當夏侯淵死後,他歎道:“可惜死的不是張郃,死了一個夏侯淵又有何用?”他對張郃頗為忌憚,得知張郃代為軍主,又見曹軍已經安定下來,遂下令部下停止追擊。

曹操得知張郃代為軍主,他對此次臨時製變很是滿意,立刻遣使假節給張郃,就認可了張郃軍中主帥的地位。當曹操大致安定了朝中事務,其對丟失漢中心有不甘,又提兵向西進發。曹軍先在長安整軍後,揮師西進到達郿縣,曹操決定不從上次進入漢中的陳倉道行走,而是自郿縣西南方向的斜穀進入。

斜穀又稱褒斜道,是此時入蜀的六道之一。此六道自西往東依次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穀道、武關道,比較而言,褒斜道全程最短,較為便捷,但其中絕壁險灘等險處連綿,與其他蜀道大致相同。曹操所以選擇通過此道進入漢中,是想一旦進入漢中之後,立刻與陽平關的張郃取得聯絡,然後齊頭並進多頭進攻,以重奪漢中。

然而曹軍進入褒斜道的訊息還是被劉備偵知,劉備立刻派兵守衛褒斜道的險阻處,並指示黃忠、趙雲諸將,讓他們斂眾據險而守,不得主動與曹軍交鋒。

褒斜道北起郿縣斜穀口,南至褒穀口(今陝西省漢中市大鍾寺附近),其間棧道沿著褒斜二水而行,全程約五百裏。曹軍進入斜穀之後還算順利,但到了褒穀後半程,黃忠和趙雲領兵據險而守,曹軍每前進一步,遭受的抵抗愈強,曹軍每當奪取一處關隘之後,往往要留下一大片屍體。

如此一來,曹軍通過褒斜道變成了一場攻堅持久戰,兩軍相持月餘,曹軍尚未通過褒穀。曹軍兵士眼見同伴日漸傷亡減少,一些人心生恐懼之心,就在夜色中向後方逃走。他們不敢沿著棧道行走,隻好漫山遍野地亂走,其中的大多數人或饑餓或跌落山澗或被野獸襲擊,又無端地被奪取生命。

曹操內心也備受煎熬,眼見大軍被困在穀中有勁兒使不上,他想起當初劉曄和司馬懿勸他南取成都的時候,心中此時已生悔意。但曹操心氣兒甚高,他心中就是有悔意,也決計不會當眾承認。因為當初沒有乘勝追擊將成都拿下,自己又帶著大軍主力退出了漢中,就給劉備提供了反撲的機會。現在漢中已失,僅有張郃據守陽平關在那裏苦苦撐持,劉備不用全麵出擊,僅在入蜀道路上派兵駐守,曹軍再想重占漢中,也是千難萬難。曹操那些日子日思夜想,苦思進退之法,終究無法取舍,恰巧許褚前來請示巡夜口令,曹操於是隨口答道:“雞肋。”

昔日太尉楊彪之子楊修隨軍出征,是時任城下主簿隨侍曹操左右。他聽說今晚巡夜口令為“雞肋”就有些奇怪,又得知此令為曹操教令,於是恍然大悟,遂歎道:“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又可惜。魏公如此教令,其歸心已決了。”

次日,曹操果然下令大軍後撤。他又派人馳往陽平關,令張郃放棄陽平關後退往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據守。為了空虛武都(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地麵,從而形成漢中與陳倉的戰略緩衝區,曹操下令將武都的五萬餘氐人遷往扶風郡(今陝西省扶風縣)和天水郡(今甘肅省天水市)。

曹操將防禦重點設在陳倉,其眼光甚是犀利。後來終劉備、諸葛亮、薑維一生,他們始終未能越過陳倉一線。

正月的鄴城,雖天寒地凍,飛雪朔風,然新年元日到來的喜氣,減弱了人們對於苦寒的煎熬。元日清晨,人們穿著整齊的衣服依次拜賀,他們敬椒柏酒,飲桃湯,食五辛盤,再飲屠蘇酒。為了確保一年平安,不受鬼怪侵害,人們將雞貼畫粘於門戶上,有的人繪二神披甲持鉞,其左神荼、右鬱壘,稱之為門神,也貼於門戶之左右;又畫桃符,在庭前爆竹、燃草,以避山臊惡鬼。

此後又有初七的人日,人們登高設宴慶祝;到了正月十五日,人們祭祀蠶神,向紫姑卜問蠶桑好壞,入夜開始在圓月下歡慶舞蹈。

曹操自從爵升魏公以來,令華歆在鄴城南郊布置“祈年籍田”之禮,以向天下示意重視農桑之意。

正月二十三寅時,曹操率眾以太牢之禮祭祀先農,然後駕臨南郊,在田裏執耒三推三返,其他群臣依序次耕,這就是所謂的“親耕籍田”。

相傳天子籍田千畝、諸侯百畝,每逢春耕前,由天子諸侯執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是為籍禮,以示天子諸侯對農事的重視。

鄴城南郊是時一片枯黃,曹操等人翻耕的土地上,一壟壟的黑土現出了飽蘸水分的墒情。曹操三推之後,將國淵喚到麵前,手指田裏的黑土問道:“子尼,如此墒情,適宜播種嗎?”

國淵原任丞相府長史,剛剛升任為太仆。他長期主持屯田事宜,對農事很是熟悉,當即答道:“稟魏公,這樣的墒情最宜播種。相信今年定會風調雨順,秋收時定會大熟。”

曹操聞言心中很舒服,微笑道:“現在天下大致安定,百姓不願流亡,因而落地耕種,國家也就漸漸強盛起來。子尼啊,你主持屯田事務,還要認真督促,今後天下農事以屯田為本,百姓勤於農桑之事以輔之。哼,假以時日,中國日益勢強,東吳的孫權和益州的劉備處邊荒之地,從此日日與中國拉開距離,十年之後,他們還敢不主動歸降嗎?”

國淵笑道:“魏公莫非忘了,孫權已經主動請降了?”

曹操搖搖頭:“孫權僅是名義上請降,他事實上依然割據一方,不作數的。”

國淵又轉向另外一個話題:“魏公親耕籍田,勸課農桑,其善莫大焉。北方諸州大亂之後,經過魏公平定,可以說已經削平大亂,百姓如今安居樂業,皆致力於農桑之事,則國家興盛係於此舉。至於魏公說要以屯田為本,屬下以為有些不妥。”

曹操自從興屯田以來,所獲糧穀除了養活所轄土地民眾以外,更是支撐了曹操所發起戰爭所需,若細究根本,正是因為屯田,曹操才有了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的資本,才能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如今北方國土已定,應該大加興旺屯田才是,國淵卻對此提出異議,令曹操感到不解。

國淵於是解釋道:“當天下大亂之時,民眾沒有安全感,隻好四處逃散,也就無從進行農事。魏公此時為民眾提供可以安頓的土地,保證不受兵匪襲擾,於是屯田可以大行其道。現在社會安定,糧穀恒產,再讓民眾歲獲時繳納收獲之半於官,民眾就認為向官家繳納太多了。”

曹操馬上明白了這個道理,頷首道:“不錯,戰時他們上繳一半,餘糧可以保證他們生活,其與流民相比,實有天淵之別。現在舉國安定,再讓他們如此納稅,他們認為賦稅過重,心中很不樂意,如此一來,屯田之法似對他們有所壓製,子尼,這就是不能以屯田為本的緣故了?”

國淵躬身答道:“魏公所言甚是,魏公今日親耕籍田,向天下昭示重視農事,這正是魏公向民眾垂範以農為本的深意啊。”

曹操哈哈大笑:“好一個子尼,明明是你的本意,卻被硬說成是我的深意,看來你的逢迎之功也日臻成熟了。也罷,以農為本曆來為立國的根本大法,自今日為始,宜勸課農桑,使國力逐步增強,這屯田之法也不能輕言廢弛,以為其輔吧。”他說完這段話,又環視身邊眾人一圈,又緩緩說道,“至於子尼說我親耕籍田,有些名不副實,我不過為國公,哪兒能夠如天子、諸侯那樣親耕呢?這樣說,我豈不是有些逾製了嗎?”

周圍的群臣麵麵相覷,曹操這樣說話,分明對國公的身份有些不滿意。董昭、華歆等人的心思最為靈動,心中當時就有了計較。

數日後,董昭與華歆聯絡群臣,又複聯名勸進,其表中所言,還是上次勸進表中所言的“猶懷玉而被褐也”,其雖沒有名言讓曹操廢漢自立為帝,其實就是這個意思。曹操接表閱後,先是厲言申斥,然後不許。

漢獻帝在群臣的點撥下,早已洞悉了曹操的真實想法。當他看到曹操在鄴城“親耕籍田”之後,進入三月,他下詔明示天下,宣布“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漢獻帝這樣下詔,實際上明示曹操有了天子的待遇。

盡管這樣,曹操受爵魏公僅僅是“擬於天子”,所以並不滿足。轉眼時辰進入五月,鄴城這裏驕陽似火,漢獻帝的一道詔命自許都送至曹操的公府,由禦史大夫劉艾持節宣詔。

詔中又敘述了曹操的功勞,“俾君秉義奮身,震迅神武,捍朕於艱難,獲保宗廟,華夏遺民,含氣之倫,莫不蒙焉。君勤過稷,忠侔伊、周,而掩之以謙讓,守之以彌恭”,因而,“進君爵為魏王”。

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大肆封建,除了本姓為王外,還立了八個異姓王,如楚王韓信等人。後來這些異姓王大多因為謀反而被殺,劉邦於是刑白馬立誓,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現在漢獻帝決定封曹操為王,雖為勢所迫,其心中定然經曆了一番煎熬。

曹操接詔後,又是上書三讓,漢獻帝也三詔不許,其中說道:“朕惟古人之功,美之如彼,思君忠勤之功,茂之如此,是以每將鏤符析瑞,陳禮命冊,寤寐慨然,自忘守文不德焉。今君重違朕命,固辭懇切,非所以稱朕心而訓後世也。其抑誌撙節,勿複固辭。”曹操與漢獻帝認真地辦完了三讓三不許的程序,曹操於是晉爵為魏王。此後不久,漢獻帝又令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並明令曹操的魏王冕如天子冕一樣垂有十二條旒,可以乘金根車,駕六馬,則曹操除了名義上為諸侯以外,其冠冕形式、乘車策馬與天子並無二致。

魏國的有司也建置起來,設立了尚書、侍中、六卿諸官以及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諸多丞相府要員及朝官、列侯由漢官轉為魏官。如丞相府尚書令荀攸為尚書令,涼茂為仆射;丞相府掾屬崔琰、毛玠、何夔、常林、徐奕分別擔任魏國五曹尚書;衛凱、王粲、和洽、杜襲為魏國侍中;華歆為魏國禦史大夫,王修為大司農,王朗為魏郡太守,陳群為禦史中丞。如此一來,當曹操將丞相府設在鄴城之後,朝廷的權力逐步從許都向鄴城轉移,現在鄴城有了魏王府,許都就變得無足輕重了。

劉備得到了漢中不勝歡喜,又遣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北占房陵(今湖北省房縣);又遣養子劉封自漢中出沔水,與孟達合軍一處,然後會攻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西南),上庸太守申耽舉郡投降,從而將蜀中、漢中和荊州連成一片。

當曹操在鄴城稱魏王的訊息傳到漢中,劉備怒道:“異姓如何能稱王?”他派人將曹操表授的左將軍和宜城亭侯印退給朝廷,然後選在七月的一個日子裏,劉備就在沔陽(今陝西省勉縣東)設立壇場,從此自稱漢中王。壇場之上,隻見陳兵列眾,群臣陪位,劉備立子劉禪為太子,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諸葛亮為軍師將軍,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

曹操看到劉備送來朝廷所頒的印信,不禁啞然失笑:“好一個劉玄德,我表授其為左將軍,大約是建安三年的事兒,這枚宜城亭侯之印隻怕更早,大約是建安元年吧。這二十餘年來,劉玄德流落天下,數番拋妻棄子獨身而逃,不想這兩枚印章還保留完好。哈哈,他還是在乎朝廷的封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