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很想當老板,可是當老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創業是一個企業管理的開始,在創業中如何管理好自己,是創業的關鍵。一個企業家是企業的發展關鍵,企業的中心,企業的象征,企業家在創業中,必須有獨具慧眼的目光、堅強的毅力、信心和不怕失敗勇於挑戰、冒險的精神。
要創業先要會做人
要想在商業上取得成功,首先要會做人,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世界上每個人都精明,要令大家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是最重要的。
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最初隻是一個茶樓卑微的跑堂者,一個五金廠普通的推銷員,而且隻有初中教育背景;但是,他經過不懈的奮鬥,成為了商界的風雲人物。
成功的背後,究竟有什麼秘密呢?香港一家媒體,曾經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李嘉誠發跡的經過,其實是一個典型青年奮鬥成功的勵誌式故事,一個年輕小夥子,赤手空拳,憑著一股幹勁兒勤儉好學,刻苦勤勞,創立出自己的事業王國”。
不過,李嘉誠認為,自己事業有成的真正原因是“懂得做人的道理”。他多次說過這樣的話:“要想在商業上取得成功,首先要會做人,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世界上每個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是最重要的。”
早年,李嘉誠生產塑膠花,曾有一位外商希望大量訂貨。不過,對方有一個條件,必須有實力雄厚的廠家作擔保。這對白手起家、沒有任何背景的李嘉誠來說,無疑是一個嚴峻挑戰。
李嘉誠硬著頭皮,上門求人為自己擔保,最後磨破了嘴皮子,還是一無所獲。看來生意要泡湯了,他隻得對外商如實相告。
外商被李嘉誠的誠實打動了:“說實話,我本來不想做這筆生意了,但是你的坦白讓我很欣慰。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誠實君子。誠信乃做人之道,也是經營之本。所以,我相信你,願意和你簽合約,不必用其他廠商作擔保了。”
不料,李嘉誠卻拒絕了對方的好意,他說:“您這麼信任我,我非常感激!可是,因為資金有限,我確實無法完成您這麼多的訂貨。所以,我還要遺憾地說,不能跟您簽約。”
這極富戲劇性的變化,讓外商大為感慨,他沒有想到,在“無商不奸、無奸不商”的商場裏,還有李嘉誠這樣的誠實君子。於是,外商當即決定,即使冒再大的風險,也要與這位誠實做人、品德過人的年輕人合作一把。最後,外商預付貨款,幫助李嘉誠做成了這筆買賣。
做一名成功的商人,有一個精明的頭腦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在做人處世方麵有過人之處。李嘉誠在商業上的成功,與其說來自精於計算,還不如說是做人的勝利,是他誠信待人、廣結善緣的結果。
商場上有一則不成文的規則:人脈決定財脈。一個商人若能做到圓通有術,左右逢源,進退自如,上不得罪於達官貴人,下不失信於平民百姓,中不招嫉於同行、朋友,人脈大樹就能枝繁葉茂。
有了人脈關係,生意就會靈活、方便,各個環節暢通無阻,就會帶給你機遇、利益和幫助,雖然它不是金錢,卻勝似金錢;不是資產,卻形同資產。
李嘉誠能有今天的成就,首先是他人緣好,在為人處世方麵做得都很到位,能夠拿捏好分寸,所以人人都信服他,喜歡和他交往、做生意。人緣好,關係就有了,人脈也就很廣,生意就不難做了。
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人們為了所謂的成功,往往不惜挖空心思,甚至不擇手段。對於這類做法,李嘉誠頗為反感,他說:“我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如果這樣,即使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長久,正如俗語所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經商、做生意,說到底是建立信用的過程,“信用是交易的基礎”。在李嘉誠看來,厚道做人,表裏如一,講求信譽,才能贏得合作夥伴和顧客的信賴,廣結善緣。如果你的所作所為不能令人信服,那就無法建立信任,也就失去了信用,做生意就成為一句空話。
經商盈利有“道”,有規律可循,然而“德”是“道”的化身懂得如何做人,具備了做人的品德,令人信服,才能做個大商人、成大事。我們常說“做人要厚道”,意思就是不能違背“誠實”、“豁達”、“感恩”、“直率”、“助人”等品質,成為可信賴、值得倚重的人。
商場如戰場,精明、老練、會算計,才能獲利。但是,厚道做人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子認為,不負於人,不欺於人,就叫厚道。“厚道”不是“呆頭呆腦”,不是“僵化愚鈍”,而是在明確各種利害關係後,能夠與人為善,做到體諒客戶、信任部下、愛護員工,從而廣開財路。反之,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認為其他人都是傻子,隻能“聰明反被聰明誤”,到頭來一場空。
成為一名出色的商人,學會做人是一個必需的前提,換句話說,就是未學做事,先學做人。隻有先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別人願意和你交往,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商人要以忠厚為本,隻有厚道才能給人以信任感,建立起長久的買賣關係,方能賺到錢。一個成功的商人必定是君子,而不是小人。那些表麵上看來猴精鬼靈的人,是不適合經商的;就算是經商有了點成果,也不過是一些騙錢的騙子罷了,終究還是得不到別人和社會的信任。
要有吃苦的準備
一個人做得再成功,也僅僅是生存了下來了。況且,那些成功都是過往的成績,不代表你明天一覺醒來,生意還在。
在創業的道路上,成功的企業家們經曆了太多波折和考驗,也使他們對經商的困難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有一位美國作家,曾經這樣總結過那些企業巨人所共有的特性:
“他們獨具慧眼,能在別人沒有察覺的情況下看到挑戰的機會。有些企業家反應迅速,能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發現機會;有些企業家則幹脆自己去主動創造機會。無論是誰,他們都能不顧一切地堅持新的想法,然後不屈不撓地克服困難,用盡自己的儲蓄,有時甘冒生命危險去追求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他們冒著風險,可是他們常常可以找到創造性的方法來化險為夷。”
持續成功的商人,恐怕沒有時間享受勝利帶來的快感,他們永遠瞄準下一個目標,並對新的挑戰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也就是說,他們永遠在做好更刻苦的準備,研究如何突破自我,向前邁進。
李嘉誠談到自己經商的心得,從來沒有對眼前的成績自滿。他說:“一個人做得再成功,也僅僅是生存了下來了。況且,那些成功都是過往的成績,不代表你明天一覺醒來,生意還在。我唯一相信的是,未來之路還會崎嶇不平,必須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麵對明天。”
前IBM總裁Gerstner先生也說過這樣的話:“長期的成功隻是在我們時時心懷恐懼時才可能。不要驕傲地回首讓我們取得以往成功的戰略,而是要明察什麼將導致我們未來的沒落。這樣我們才能集中精力於未來的挑戰,讓我們保持虛心、學習的饑餓及足夠的靈活。”
為什麼有的商人把生意做得那麼大,做得那麼久,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永遠不滿足,不自大,絕不被一點點的成績衝昏了頭。他們告誡自己,要永遠麵對下一次困難的挑戰,永遠不能自我滿足。
李嘉誠精湛地用人的策略和寬厚待人的作風,使他的事業如虎添翼。其實,這種良好的商業素養,都是他在一場場商業搏鬥中訓練出來、積累起來的。比如,李嘉誠綜合中國傳統式經商方式以及歐美經商方式的優點,針對每一個收購的目標,會像歐美的商人一樣,事先召集手下,搜集各種情況,進行全麵分析,對各種苦難做出充分估計,而後找到解決的方法,最終完成巨額的交易,保證了決策的正確性,也保證了從不後悔。
在某個行業做得時間長了,取得了一定成就,就容易遭遇發展瓶頸;多年的發展計劃圓滿實現了,會麵臨新的發展問題,下一步邁向哪裏?這都是商人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共性問題。說得通俗一點,這就是二次創業的考驗。
隨著初次創業的實現,人們都會驀然發現自己曾經的競爭優勢已經不在了,或者正麵對著競爭對手越來越大的威脅。這時候,要以“歸零”的心態麵對眼前的新問題、新挑戰,對可能遭遇的苦難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主動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取得新的成就。
從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做起
我們知道,在動物界,幾乎每個食肉動物都有自己的領地。在這個領地裏,它就是國王,甚至不允許別的動物涉足它的領地半步。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占山為王的時代了。隻是我們可以從動物界的這一現象中受到一種啟示,學到我們事業成功的經驗。這就是要發展我們的事業,就要先從我們熟悉的領域做起,不要輕易地改弦更張,更不要隨隨便便就去追趕所謂的“熱門”。
股票市場上,不管指數是紅是綠,也無論大盤是漲是跌,每天都有股票飄紅,甚至每天都有股票漲停板。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人人都能賺到大錢呢?其實,我們稍微想一想,就可以對這個問題有個明確的回答:股票市場既然是個市場,自然有賠有賺,如果人人都能賺到大錢,那麼,誰來賠錢呢?在股市上泡過的人幾乎都知道,股市上最忌諱的就是追漲殺跌。這確實是有過幾年“股齡”的人都懂得的道理,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中小散戶很少有人不追漲殺跌的。這也難怪,別的股票都在上漲,唯獨你手中的股票得了病一樣,臉兒總是綠的,這時候你怎麼辦?你說:“我就是捂著,肯定有機會的。”但第二天依舊,第二個月依舊,甚至到了第二年你手中的那支股票還是那副德行,要死不活地趴在那裏不動,而別的股票翻幾倍的都有了。你忍不住了,就將它賣了,去追逐市場上的所謂“熱門”。可過了沒幾天,你就發現你手中的“熱門”變涼了,把你深套其中,而你剛賣出沒幾天的那支股票卻邪門兒了似的活蹦亂跳,天天在上漲,似乎那些投資機構到處打聽,看你賣了沒有,他們好像就等著你手裏的那幾百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