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星火燎原
黃巢和王仙芝算是老相識了,平常生意上(販私鹽)沒少來往。王仙芝起義在先,又占了兩州,要錢有錢,要人有人,黃巢一琢磨,便帶著手下數千人投奔王仙芝而來。王仙芝自然“倒履而迎”,兩人一合計,攻城略地,橫行於山東境內,幾個月後,隊伍發展到好幾萬人。這一年,黃淮地區的農民起義,如雨後春筍,一個接一個,一起剛被鎮壓,另一起又爆發了。少則幾百,多則數千。特別是這一年四月,浙西爆發了由王郢兵變而引發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更與黃、王起義形成了南北呼應的形式。田令孜一看招架不住了,隻好將王仙芝、黃巢起義之事上奏給唐僖宗。
唐僖宗是個少年皇帝,這一年才14歲,哪曉得什麼管理國家大事,隻好召群臣來商量對策。正所謂人多力量大,群臣一商量,還真拿出了辦法:命淮南、忠武、宣武、義成、天平等五個節度使共同禦盜,剿撫兼施。按理說,五軍合剿,又都是百戰之師,對付一群烏合之眾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可偏偏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接到旨意的這五個隊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誰也不肯動。自“安史之亂”之後,各地藩鎮逐漸做大,早就各自為政,誰也不想管別人的事。兵是自己的,好處是別人的,誰願意幹?更何況把部隊打傷了、打殘了,自己還不任人魚肉?把自己的地盤看好了就行。黃、王的部隊主要在山東一帶,而這五支隊伍,淮南軍在江蘇揚州,忠武軍在河南許州(許昌),宣武軍在河南汴州(開封),義成在河南滑州(滑縣),這四支隊伍都覺得事不關已,不想出兵,但又不能抗旨不遵,隻好象征性地出出兵,誰也沒有動手。隻有天平軍在山東鄆城,在自己管轄境內,可是天平節度使薛崇剛吃了敗仗,也想征討起義軍,心有餘而力不足,隻能眼巴巴地看著王仙芝的隊伍橫行於山東。
五軍合剿的消息還是傳到了山東,起義軍大多是無家可歸的農民,他們加入起義軍也無非為了混口飯吃,一聽說這些多隊伍要打過來,不到幾天就逃了一大半,剩下的還不足一萬人。王仙芝不願坐以待斃,隻好放棄曹州和濮州,向東麵兵力較弱的沂州(山東臨沂)進軍。沂州是平盧軍(治所在青州)的地盤,平盧節度使宋威發現起義軍向東而來,知道情況不妙,極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利益。既然躲不掉了,幹脆向上表個衷心,再要點兵,要點名,來個名利雙收。(“請步騎五千,特為一使”),朝廷倒也爽快,答應了請求,任命他為“諸道行營招討草賊使”,統籌各路人馬,剿殺起義軍。
宋威是個老江湖,參加過鎮壓龐勳起義,也同南詔國打過仗,手裏也確有幾把刷子。當起義軍來到沂州城外,宋威的平盧軍早已經等待多時,以逸待勞,三下兩除五,就把起義軍打得四散而逃。王仙芝等人落荒而逃。偏偏這宋威好大喜功,沒有仔細清理戰場,便向上報捷,聲稱王仙芝已經戰死。自己帶兵回到了青州,同時連前來助戰的五軍隊伍也都遣散回去了。五軍節度使倒也樂得清閑,連忙收拾行李,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