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逃脫心理牢籠,打破縛束心理的枷鎖,每個成功者都離不開無數的挫折和打擊。挫折和打擊是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所以,我們要學會在壓力和挫折中磨練自己堅強的意誌。

什麼是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氣躁。

在字典裏“浮躁”的解釋為:“急躁,不沉穩”。

浮躁常常表現為:心浮氣躁,朝三暮四,見異思遷,做事無恒心,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不安分守己,總是想投機取巧;成天無所事事、自尋煩惱,喜怒無常;焦慮不安,患得患失,靜不下心來,耐不得寂寞,稍不如意就輕易放棄,從來不肯為一件事傾盡全力,等等。比如看書,書擺在眼前,心思根本不在書上,怎麼就是看不進去,強迫自己看下去,也隻是意識在字麵上一掃而過,什麼也沒記住。也就是說,隻是有了一個看書的姿態,實際上效果等於零。浮躁往往會使你煩躁難耐,脾氣不好,任何事情都會讓你大動幹戈。好事來了,往往會興奮得難以自製,甚至得意忘形。但如果是有不好的事,便會立即墜入萬丈深淵,痛不欲生,仿佛世界末日來臨一樣。

是什麼使我們的生活雜亂無章?是什麼使我們計劃一而再再而三的擱置?是什麼使我們的夢想化為泡影?正是浮躁。浮躁控製人的直接後果就是一事無成。從深層次上去看,浮躁已不知不覺、實實在在地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所處的這個車水馬龍、霓紅閃爍、香車美女、別墅洋房、魚翅燕窩、鮑魚熊掌這充滿無限誘惑的世界,麵對這一切,人們便不由自主地浮躁起來。似乎隻有這些在我們心中才是最美的,什麼都想要得到。想做官的,不去跑官買官,不徇私舞弊,已算是所謂好官;想發財的,不去違法亂紀、觸犯法律,更加是一個難得的好好人。區區蠅頭小利尚且你爭我奪,你要他不浮躁,談何容易?據研究顯示,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GDP的增長率介於5%―20%之間時,浮躁就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因為如果GDP的增長率低於5%,而社會新增機會有限,人們就比較安分守己,如果高於20%,由於各產業鏈之間的拉動作用,每個行業都有很多新增機會。GDP的增長率如果介於5%―20%之間,整個社會有一定數量的機會,所以就有許多尋夢人逐夢;但又因為機會不是太多,就會產生更多的夢境破滅者。這樣,整個社會就比較浮躁,高級打工者必為塵事所擾、所惑、所動、所困、所累,承擔超負荷的心理壓力。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難看啊。”徒弟說。“等天涼了,”師傅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傅買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種。秋風突起,草籽飄舞,“不好,許多草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沒關係,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來也不會發芽,”師傅說,“隨性。”

撒完草籽,幾隻小鳥即來啄食,小和尚又急。“沒關係,草籽本來就多準備了,吃不完,”師傅繼續翻著經書,“隨遇。”半夜一場大雨,弟子衝進禪房:“這下完了,草籽被衝走了。”“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傅正在打坐,眼皮抬都沒抬,“隨緣。”

半個多月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出青苗,一些未播種之院角也泛出綠意,弟子高興得直拍手。師傅站在禪房前,點點頭:“隨喜。”

在這個故事中,徒弟的心態是浮躁的,常常為事物的表象所左右,而師傅的平常心看似隨意,其實卻是洞察了世間玄機後的豁然開朗。

浮躁的人麵對日新月異的社會,不知所為,心中沒底,極度恐慌,對前途毫無信心。他們在情緒上表現出急躁心態,急功近利。在與他人的攀比之中,更顯出一種焦慮不安的心情。

人產生浮躁的原因有很多,伴隨著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利益與結構的大調整,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重新定位的問題,不再像過去一樣,一壺酒,幾碟菜,海闊天空地聊天、神侃。如今人們做事都講速度、效率和解決方法的捷徑。人們在追求這些的同時,往往忽略了耐心和等待,甚至不惜代價去投機倒把。人變得越來越自我和獨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因素,於是,心神不寧,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社會心態。

另外,個人間的攀比是產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氣死人”。貧富懸殊加上“拜金”的攀比,對社會生存環境不適應,對自己生存狀態不滿意,欲望油然而生,因而使人們顯得異常脆弱、敏感、冒險,稍有“誘惑”就會盲從。

如果說社會飛速發展隻是一個間接原因,一個誘因。那麼競爭與壓力就是浮躁的直接原因。競爭促使個人進步,個人進步意味著個人更多的改變。不坐以待斃,不守株待兔,不坐享其成,凡是都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爭取,去獲得。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所以,冷漠也好,自私也好,殘酷也罷,都是浮躁的心態所導致的不良後果。

在生活中,有不少浮躁的人,有時工作熱血沸騰,積極主動;有時情緒一落千丈,感歎頗多;有時信心百倍,有時垂頭喪氣。當受金錢的誘惑時,唯利是圖;當權利充斥心靈時,崇尚升官;當被文人墨客的美文感染時,也會一度慷慨激昂。太多太多的理想,太多太多的抱負,太多太多的私欲,猶如一團麻,剪不斷,理還亂。但由於心態不正,離成功之門總會有一截路程。這種現象,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浮躁。

浮躁見之於生活中,更見之於一些同誌向上,其表現在工作、學習、生活、作風、心態等方方麵麵。而浮躁在一部分人身上出現,固然有客觀上的原因,但主要還應從主觀上分析,說到底還是世界觀的問題。古人曾說,浮為名,躁為利。產生浮躁的根源在於名利思想作怪,是潛藏於人腦裏的一個“私”字。

一旦人們染上了浮躁,他就會變得盲目和淺薄,就會耐不住寂寞、擋不住誘惑、經不起挫折、穩不住陣腳,最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浮躁的人這山望著那山高,容易被五彩斑斕的生活表象所迷惑;浮躁也使人脆弱,難以找到生活的平衡點,失去自我;浮躁的人牢騷最盛,心中煎熬著炭火;浮躁的人不願付出,什麼都想速成;浮躁的人幹不成大事,小事也幹不好;浮躁的人缺少的不是誌向,而是從小事做起的勇氣;浮躁的人不需要再增加其雄心壯誌,而是要有甘於寂寞,腳踏實地做人的心態。

無論是做學問,還是辦企業,都來不得半點浮躁。要是一個人浮躁,結果是個人受損,一個企業浮躁,結果是企業破產。隻有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事,才不會被浮躁所左右。針對浮躁而言,“平平淡淡才是真”不失為一句金玉良言。其實,能夠影響我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我們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平和沉靜,腳踏實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往今來,多少人誌士不能擺脫名利羈絆,留下了千古罵名。一個人隻有樹立正確的名利觀,才能有一顆平常心,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如果你是一位浮躁的人,請你自己給自己從頭到腳潑一盆冷水,徹底清醒地認識自己,遠離浮躁,埋頭苦幹,珍視平常,點滴做起,必將有所收益。

浮躁是一種衝動性、情緒性、盲動性相交織複雜的病態社會心理,它與艱苦創業、腳踏實地、勵精圖治、公平競爭是相對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對自我的準確定位,使人隨波逐流、盲目行動,對組織、國家及整個社會的正常運作極為有害必須予以糾正。那麼怎樣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

1.忌攀比

“人比人,氣死人”。一通過攀比,難免會產生對環境環境的不適應,對自己生存狀態的不滿意,火一樣地欲望於是油然而生。其實比較是人自我認識的一種方式,比較要得當,即所謂“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對方有幾斤幾兩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兩人的能力、知識、技能、投入是否一樣,否則就無法去比,得出的結論就會是虛假的。所以,要“忌攀比”,這樣,人心理失衡的現象就會大大地降低,也就不會再產生那些心神不寧、無所適從的感覺。

2.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投機主義

人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投機主義心態驅使下,他們奮鬥的目標也隻有一個:為了金錢。並且他們的奮鬥又缺乏恒心與務實的精神,缺乏對自己的發展能力的準確定位,因而顯得異常脆弱、敏感,稍有“誘惑”就會盲從,特別容易陷入凡事“金錢至上”的心理誤區。

3.培養對專心素質的興趣

在休息時、玩耍時可以散漫自在,一旦開一件事情的時候,如何迅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這是一種才能。就像一個戰場中的將軍如何迅速集中自己的兵力,又迅速在一個點上殲滅敵人,這就是軍事能力。大家知道,在軍事上,要集中自己的兵力而不被敵人覺察,需要考慮空間、地理、時間等方方麵麵的因素,還要戰勝隊員的疲勞狀態,需要多種集中兵力的具體手段來調動各方麵的積極因素。開始做一件事,如何集中自己的精力,注意力,也是要掌握各種各樣的方法的。這些都值得探討,是很有興趣的事情。

4.善於排除內心的幹擾。

首先要明確,排除的不是環境的幹擾,而是內心的幹擾。因為內心的幹擾比環境的幹擾更嚴重。可能內心有一種騷動,幹擾自己的情緒活動。有的時候並不是別人在騷擾你,而是你自己心頭有各種各樣浮光掠影的情緒。要去除它們。各種各樣的情緒活動,要善於將它們放下來,予以排除。如果你不求上進,就是想渾渾噩噩、糊糊塗塗、庸庸俗俗靠父母過一輩子,那你安全可以不訓練這個。但是,如果你想做一個令自己也非常滿意的現代人,就要具備這種事到臨頭還能夠善於在各種環境下不但能夠排除不利環境因素的幹擾,同時還能夠排除自己內心的幹擾,集中自己注意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