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極少給別人寫序的,特別是寫散文的作者中,印象中隻給青年散文家謝宗玉寫過評論。這些年,湖南散文界並不寂寞,一批有影響的散文作家比較活躍,在全國有影響的作品和作家也不少,這是湖南的幸事。
前不久,本土散文作家傅春桂的散文集《痛,就喊出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終審通過,準備出版,約我寫個序。傅春桂我是熟悉的,所以沒有遲疑就答應了。答是答應了,但我忙於開兩會,又是各種公務、應酬、出差,一直沒有踐約。直到出版社催了多次,我才急急忙忙來寫這個序。
原來我一直以為是了解傅春桂的文字的,到今天,我才發覺對他的文字了解得不夠深入。傅春桂的文章我看過一些,我的刊物也發過他不少文章,我是從內心承認傅春桂的文章的,但沒有想到的是,傅春桂的文章不僅讓我喜歡,而且讓我振奮,很少有散文作家能夠把文字和責任如此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讀傅春桂的文字,既能讓我們感到作家擔承的社會責任,又能讓我們從他的文字中感覺到美,一種我無法用文字表述的美。擺在我桌上的書稿大約有三十多萬字(我建議他出版時控製在二十八萬字左右),是他從近兩年寫成的作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過去的他也選了些,不多。這些文章絕大部分是發表了的。我漫不經心地翻著這些文章,我隻能說很精彩,也很漂亮。我之所以用漂亮一詞,是因為他的文章不僅文字優美,思想內涵豐富深刻,而且富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正義感,是一個有良知有智慧的文學工作者,這樣的一個有著愛心的文化人,正是我們時代所需要的,也是我這個序所要推崇的。
我不是一個隨便誇人的人,如果作者隻是和我搭上一種關係,而不是文字的緣故,也許我隻是泛泛而談。傅春桂的文字不一樣,給了我強烈的震撼,這種震撼來自內心的,靈魂深處的,讓我不得不離開電腦,在沙發上找到一個合適的姿勢,重新看傅春桂的文字。
鄉村是傅春桂的痛,這種痛一直體現在他的文字中。他的文字中對於鄉村的關注,是真切的,這和他本人的經曆有關。傅春桂來自於鄉村,雖然他離開鄉村三十年了,但鄉村的一草一木從來沒有從他的心中抹去。傅春桂生長生活在農村的最底層,清貧、苦難、艱辛那些最能表達喪失人格的詞彙,一直伴隨著他的童年少年,並深深地烙在了他的骨子裏。雖然他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正是因為城市的文明加上城市的肮髒,讓他更加懷念和關注鄉村。在他的作品中,鄉村的人和事,鄉村的物與牲畜,都是他筆下最為關切的焦點,也是他內心最大的痛。
傅春桂筆下的鄉村,其實是很純樸的,但純樸的背後卻隱藏著深深的擔憂。如果隻是看了他的《饑餓著其實很快樂》《饑餓的滋味》等文章,你會以為他隻是一個狹隘的現實的人,在這些文章裏,你隻是讀到了辛酸和屈辱,卻讀不到他的人格魅力,讀不到他對生存現狀的一種拷問。你要是讀了他的係列散文《一個村莊在慢慢死去》《一棵樹死了》《一座山死了》《最後的路》《第三種結局》,就不難體會傅春桂向我們向社會和人類提出的生存現狀拷問,這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責任感的。我知道,傅春桂正在寫長篇散文《生存現狀拷問》,這篇中國散文之最(據說有十萬字),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倫理、教育、環境、能源等十多個方麵。我看過他的其中幾章,不禁拍手叫絕。因為文字極其尖銳和敏感,他發在某門戶網站的其中兩章被強製刪除,傅春桂的文字也在這個網站遭到封殺。
最讓我震撼的是,那些生命,在他的筆下是如此的脆弱,卻又是如此的讓人喘不過氣來。“肝被人掏了,膽被人掏了,肺被人掏了,胰腺被人掏了,腎髒被人掏了,腦汁被人掏了。屍體被挖成了一團肉糊。一團肉糊是個什麼樣子?我努力去想象,卻怎麼也想不出是一個什麼樣子。我問父親,豬殺了砍成肉糊糊嗎?父親說豬殺了人把它吃了。人死了呢?人死了就埋了。陳伯平怎麼沒有埋了?陳伯平是殺人犯。”這是《生命的細節》一文中殺人犯陳伯平的遭遇,這篇文章被收入到許多集子中的第一篇,我看後憋得慌。傅春桂寫生命有一個係列,比如《生命像風一樣閃過》《生命像枯葉一樣飄落》《符號裏的村莊》等,那些小人物讓他是如此的揪心,他揪心是因為這些小人物的命運是悲劇的,悲劇是時代的產物,作家的悲憫情懷便是責任,我們的時代和社會呼籲更多的作家們來關注這個時代。
“我看到牛的目光中有一種很慈祥和平靜的東西。就在此時,我心靈的某根神經被突然撥動,原來牛的目光與我父親的目光是多麼的相似。”這是傅春桂在他的《和一頭牛的一段時光》中的描寫,我至今還沒有在中外作家中讀到過有這樣的描述,傅春桂的這種出奇入化的文字,在他的文章中隨處可見,我可以這樣說,他的文字,遲早會被評論界和讀者接受並承認,而且,我還敢說,傅春桂的散文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這一點,我相信。
由於篇幅原因,我不能一一點評傅春桂的文字,但我知道,他的文章被收入到各種集子,文選,被國內外的一些知名刊物轉載連載,評論人士就他的文章寫了一些評論,可見傅春桂的文章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我衷心期望傅春桂繼續擔承起一份責任,時代需要有責任的人。
遵囑,是為序。
何立偉戊子年,長沙
鄉村裏的另一種月暈
傅春桂散文集《痛,就喊出來》的解讀感觸
在解讀傅春桂散文集《痛,就喊出來》的過程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他滿懷摯愛寫鄉村,落筆解剖析人生的精神與踏實為文的品質。
我認識傅春桂是從讀他的文字開始的。從認識到了解再成為好友,始終是在互為欣賞的文字堆裏,還有一個共性,就是認真與耿直。第一次讀傅春桂的散文是在一家有影響的散文論壇裏,那時我在論壇值班,我值班的宗旨是有新發表的文章必讀必複,特別對一些精華文章,總要留下分析點評。當時傅春桂的文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點評也就多。對我留下的點評,他總能非常認真地采納,並且對我本人也很敬重,在時下人心浮躁,多數隻願接受肯定的表揚而承受不起一絲一毫反麵意見的人來說,相比春桂對待文字認真嚴肅的態度,讓我很受感動。
隨著對他散文閱讀量的增加,他的文字也漸漸引起我和大家注意。那些既不琢刻打造,也無創作構思,似乎是很隨意的生活隨筆,實質品位很高,人生哲理相當豐厚。在他的散文文本裏,找不出現代派意識流的氣息,尋不見遐思遠遠的精神場景,看不到造作在場、想象在場等新散文的格調,他讓讀者讀到的都是真實生活中實而再實的真實在場的現場寫作,他的傳統散文文本是用堅實真誠的感情凝聚了文章的筋骨(思想)、血肉(敘述)、器官(細節)。我從他的散文中,讀出了他以時間為寫作舞台的背景,用心觀察並捕捉住了生活中的閃光和灰色這一特點,敘述從自身周邊展開,有親情的凝眸,有鄉情的紀實,有曆史的滄桑,有對陽光的讚頌,也有對陰暗的揭露批評。絕不是風花雪月瞬間即逝篇章。傅春桂的散文,給我留下了很多力透紙背的含意和深遠思索的空間。我懷著自然而生的敬仰,又一次係統地拜讀了傅春桂的散文集《痛,就喊出來》。這些散文我已讀過多遍,再讀依然令我怦然心動。那些平實的敘述蘊藏了傅春桂對人生的真誠、熱愛、理解、期待與奮發,即便是在揭露批評,也是一陣痛夾一層情,痛種種,情種種,鄉村民情顯真誠。幾經閱讀,有幾多觸動我的淚腺,淚溢滿臉。但是,讀過這些隱隱作痛的文字,卻沒有令人消沉,反之會有一種挺進的精神。
散文百家百樣,喜怒哀樂各有,給讀者造成的閱讀情態自然不同。有的能令人提神,有的令人萎靡,有的喜而忘形,有的揪心生痛。在我看來,對人生有幫助的,最有現實意義的散文,是那些令人生痛後而又能令人在痛定思痛中閃爍“新生”的文章。這也是傅春桂散文集《痛,就喊出來》中最亮麗的景點。像許多散文家一樣,鄉村鄉情親情是傅春桂散文的根源,能使他從部隊寫到地方,一直寫到現在難以棄筆的根,就是他的鄉情與親情。他從小在鄉村長大,鄉村有他的情,有他的痛,有他的根,有他的牽掛,他走得再遠,依然情係在其中。所以,他對於鄉村的反芻和解讀,具備了一種彌天勇氣的批評,充滿他對鄉村的愛戀和痛惜。在他筆下,對於鄉村那種生於斯長於斯的散文文本不少,他用平實質樸的敘述,記錄了發生在自己生活周邊的事實。《堂姐的愛》就是其中之一。《堂姐的愛》寫的是聰慧麗質的堂姐,為了追求向往中的愛情,當她知道愛遭到扼殺無望的時候,竟然跳入池塘自亡。他的堂姐在遺言中寫到:“我死了,因為我曾經愛過。我愛過,所以我不怕死。”那麼令人驚醒,多麼值得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