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是,我國“三農”問題仍然嚴重,“農民真窮,農村真苦,農業真危險”的境況還未根本改善,城鄉差距懸殊。2007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5.8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4140.4元,城鄉居民絕對收入差距為9645.4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33,如果把農民的生產性投入和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種實物性補貼考慮進去,城鄉收入差距更大。不僅如此,城鄉差距還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
經濟理論和國際實踐經驗都證明,城鄉差距過大、城鄉經濟發展不協調,必定會阻礙國民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尤其是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麵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麵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目前,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我國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相對於城市而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滯後,已嚴重地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協調有序發展。
因此,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如何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從而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地快速發展,成為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意義的研究課題。
對此,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並將統籌城鄉發展置於五個統籌之首。十六屆四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要求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和諧發展。為了加快農村發展,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又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曆史任務。2007年6月,國務院又正式批準設立成都市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求試驗區要從實際出發,全麵推進各個領域的體製改革,並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盡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製機製,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為推動全國深化改革,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探索城鄉發展的規律,研究統籌城鄉發展機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城鄉之間的內在聯係、明了城鄉發展失衡的深層次原因,有利於我們科學地處理城鄉關係、有效地指導統籌城鄉發展改革實踐,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此,本文以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為例,對統籌城鄉發展機製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