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附錄:成就李嘉誠財智人生的十種能力(1 / 3)

人生最難是如何邁出第一步,因為不知向何處去,又不知怎樣行動。這就是“零起點”的痛苦。但反過來講,“零起點”又是最具人生意義的,它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方向。

從李嘉誠的成就看,他既然並非天生的幸運兒,那麼一定從祖上繼承了極佳的商業基因,是個商業天才了?

答案恰恰相反。

李嘉誠不是一個天生的幸運兒,他所經曆的憂患與磨難,是今天的年輕人所難以想象的,如果說上帝不公,再沒有誰受到的不公比李嘉誠更嚴重了。李嘉誠異於常人之處,不是他所受到的苦難,而是他在苦難之中的頑強奮鬥,這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創業能力1從零開始起步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出生在一座古宅裏。李嘉誠的祖上雖然不曾出過高官富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書香世家。李氏家族是當地的望族,家門之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貢旗,深得四鄉村人的崇敬。

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閑居村野。20世紀初,正值中國飽受列強欺辱、西學漸進的時代。飽讀四書五經的李曉帆,毅然送兒子李雲章、李雲梯東渡扶桑留學,一個學商科,一個念師範,學成回國,在潮州、汕頭從事教育工作。

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走的也是治學執教之路。李雲經從小聰穎好學,孜孜不倦,每次考試,總是名列前茅。但隨著家境每況日下,無力供他讀大學,李雲經就開始了他的執教生涯。

數年之後,李雲經棄教從商,遠渡重洋,在爪哇國一間潮商開辦的裕合公司做店員。不久因時局動蕩,李雲經打道回府,在潮安城恒安銀莊任司庫與出納。不久,銀莊倒閉了。

李雲經經商失敗,隻好重返教壇,在隆都後溝學校做教書匠。仿佛他天生是個教書匠,重執教鞭後,因教學有方而聲譽日隆。1935年春,被聘為庵埠宏安小學校長。1937年,李雲經被轉聘為庵埠郭壟小學校長,直至潮州淪陷,舉家輾轉香港。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人們很難考證李雲經棄教從商的真實動機。很多書上說:李雲經因家境貧寒,時局所迫才從商,但他天生就缺乏經商的頭腦。

不過也有環境因素。潮汕地區是中國著名僑鄉,定居海外各國的潮汕人約六七百萬,如果加上移居港澳台的潮汕人,人數在1000萬以上。

李雲經生活在這個大的文化氛圍中,接受的是傳統家教,他不可能不受其影響。在潮汕,處處流傳著海外遊子建業致富的傳奇故事,即使失望多於希望,仍構成潮汕人涉海闖蕩的原動力。

不管李雲經動機如何,他是他們中的失敗者;亦不管時局如何動蕩,商場如何險惡,他還是回到原點——重執教鞭。

我們從李氏家教,找不出絲毫經商斂財的基因,造就李嘉誠成為一代商界天驕的,是他年少時的經曆。

創業能力2環境改變人生

李雲經一生無成,把希望寄托在長子李嘉誠身上。李嘉誠不負厚望。他聰穎好學,3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5歲那年,李嘉誠進了潮州北門街觀海寺小學念書,李嘉誠讀書的悟性與勤勉,深得父親的讚許。

1937年7月7日,日軍逐步侵占了中國的半壁山河。不久,潮州淪陷於日軍的鐵蹄之下。執教多年的李雲經徹底失業,同時李嘉誠也失學了。

所幸內地烽火連天,兵荒馬亂,香港卻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榮,成為戰時的避難所。特別是,妻弟莊靜庵是香港的殷商,是惟一可以投奔的對象。李雲經與妻莊碧琴商議多日,決定前往香港投靠莊靜庵。

1940年冬天,李雲經一家曆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10多日,終於來到香港。李嘉誠一家到來時,莊靜庵騰出房間讓李氏一家住下,設家宴為姐姐、姐夫洗塵。席間,他仔細詢問了家鄉的近況,然後為姐夫介紹了香港現狀,勸李雲經不要著急,先安心休息,逛逛街,再慢慢找工作。

莊靜庵未提起讓姐夫李雲經上他的公司做職員,這是李雲經夫婦始料不及的。莊碧琴想去質問弟弟,但被李雲經攔住了。他不想給妻弟添太多的麻煩,來香港投靠妻弟,已是萬不得已。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日軍的鐵蹄很快便踏上了香港。在日軍統治下,香港百業蕭條。李雲經掙的薪水越來越少,為了養家糊口,他隻好拚命工作。由於長年勞累,再加上貧困、憂憤,李雲經染上肺病,終於在家庭最困難時病倒了。

為了維持兒子的學費,李雲經堅持不住院,醫生開了藥方,他卻不去藥店買藥,偷偷省下藥錢,以供日後兒子繼續學業。後來,莊靜庵實在看不下去了,才“強行”把他拖進了醫院。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生活相當清貧。兩頓稀飯,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美食”。1943年那個寒冷的冬天,李雲經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臨終前,他哽咽著對李嘉誠說:“阿誠,這個家從此就隻有靠你了,你要把它維持下去啊!”

此外,李雲經知道未成年的兒子未來更需要依靠親友的幫助,同時又不希望兒子抱有太多的依賴心理,因而留下了“貧窮誌不移”、“做人要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等遺言。

父親的熏陶和遺訓,李嘉誠永生不忘,時刻銘記在心,並伴隨他一生的風風雨雨,使他終身受益無窮。但與此同時,父親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一文錢,相反,他給李嘉誠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擔。後來有一個記者問起李嘉誠:“請您說說一個人的成功是不是跟從小的誌向有關,而一個人的誌向是不是天生的?”

李嘉誠回答說:“我自小便很喜歡念書,而且很有上進心。那時候,我就暗暗地發誓,要像父親一樣做一名桃李滿天下的教師,但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貧困生活迫使我孕育了一股強烈的鬥誌,就是要賺錢。可以說,我拚命創業的原動力就是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來的。當我1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我要肩負家庭的重擔,因為我是長子,而父親並沒有留下什麼給我們,所以讀書是絕對沒有可能了。賺錢是迫在眉睫的事,這樣誌向就有了改變。而且在接下來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日子裏,我有韌性,能吃苦,因為我不計較個人得失,隻是努力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誠可靠,因此一路進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創業能力3挑戰自我

隻有把自己當做對手,不斷超越自我,才能成就大事。古往今來,無數人都有過與李嘉誠類似的痛苦經曆,但是能夠成就大業的人寥寥無幾。很多人一旦困難過去,就隻求安逸了。

與此不同,李嘉誠在痛苦的經曆過去以後,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向自己提出挑戰,不允許自己有貪圖安逸之想。如果說艱苦的環境激發了李嘉誠的鬥誌和潛能,那麼這種不斷的自我挑戰則使他得到了最好的經商鍛煉,極大地增長了他的才幹。

李嘉誠在長達數年之久的打工仔生涯中,先後做過多種工作,從服務行業跳到技術行業,又從技術行業跳到推銷行業,每換一次工作,都經過深思熟慮,都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其中最能體現其挑戰自我精神的是在塑膠褲帶公司的經曆。

李嘉誠來到塑膠褲帶公司做一名推銷員時,塑膠褲帶公司有7名推銷員,數李嘉誠最年輕,資曆最淺,顯而易見,這是一種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競爭,是一種劣勢條件下的不平等的競爭。

李嘉誠心高氣傲,他不想輸於他人,他給自己定下目標:3個月,幹得和別的推銷員一樣出色,半年後,超過他們。李嘉誠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有了壓力,才會奮發拚搏。

堅尼地城在港島的西北角,而客戶,多在港島中區和隔海的九龍半島。李嘉誠每天都要背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出發,乘巴士或坐渡輪,然後馬不停蹄地走街串巷。別人做8個小時,他就做16個小時。

李嘉誠做任何事,都會感謝過去生活對他的磨礪。他不屬那種身強體壯的人,更像一個文弱書生,背著大包四處奔波,實在強勉其難。幸好他做過一年茶樓跑堂,拎著大茶壺,一天十多個小時來回跑,練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樓養成了觀察人的習慣,現在做推銷正好派上用場。他在與客戶交往之時,不忘察顏觀色,判斷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自己還該做什麼努力。

要做好一名推銷員,一要勤勉,二要動腦——李嘉誠對此有深切的體會。正是這兩點,使他後來居上,銷售額不僅在所有推銷員中遙遙領先,而且是第二名的7倍!

李嘉誠做事,從來是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到最好;不是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就算了,而是在本職工作內幹出非凡的業績的同時,還利用推銷行業的特點,捕捉了大量的信息。他注重在推銷過程中搜集市場信息,並從報刊資料和四麵八方的朋友那兒了解塑膠製品在國際市場的產銷狀況。經過調研之後,李嘉誠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把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他對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售,銷量應該是多少,一清二楚。

李嘉誠經過詳細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然後建議老板該上什麼產品,該壓縮什麼產品的批量。他協助老板以銷促產,使塑膠公司生機盎然,生意一派紅火。

李嘉誠因此於一年後被升為部門經理,統管產品銷售。這一年,李嘉誠年僅18歲。兩年後,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李嘉誠逐漸成為塑膠公司的台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20歲剛出頭,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確實令人豔羨。到了這一步,李嘉誠似乎應該心滿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二字。正幹得順利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

隻不過,這一次,李嘉誠不是到另一家企業去打工,而是要開創自己的事業——他要辦一個工廠,自己當老板!

創業能力4要做自己的老板

要想成就大事,你就應首先拋開身邊的“拐杖”獨立自主。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你最好埋葬你的雄心壯誌,一輩子老老實實做個普通人。

艱苦創業,使自己的事業從無到有,是每一個創業者必經的過程,也是人生的一個重大挫折。一生成敗,係於一發,不能不慎重萬分。

李嘉誠選擇塑膠業作為發展方向,是基於兩種考慮。首先,他在塑膠公司積累了充分的全盤經營塑膠廠的經驗,這完全可以作為創業的本錢。

其次,塑膠業在當時世界上尚屬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塑膠製品加工容易,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小業主經營。塑膠原料從歐美日進口,產品既可在本地市場消化,又可擴展到海外,銷售渠道比較廣。這確實是一項很有潛力的行業。

由此可見,不管我們是在打工,還是在自己創業,都有必要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前景有清醒的認識。經營往往受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客觀因素影響,我們應該明察善斷,未雨綢繆。

創業之初,首先麵臨的就是資金問題。

李嘉誠打工時間沒有幾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他每賺一筆錢,除了日常必用的部分外,全部交給母親,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並沒有太多的積蓄。

據他的同事、朋友回憶,李嘉誠從未奢侈過一回。他外出從來都吃大眾餐,他的衣著,沒有一件稱得上是高檔的。不過,李嘉誠從不認為他的積蓄,是他自己省出來的,他總是對他人說:“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筆錢創業,是母親勤儉節約的結果。我每賺一筆錢,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給母親,是母親精打細算才維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夠順利創業,首先得感謝母親,其次要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