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薛天緯
蔣誌教授長期以來潛心研究“李白與地域文化”這個課題,收獲頗豐,其所積累的成果彙為《李白與地域文化》一書,即將付梓,囑我為序。我深深感激蔣誌先生的信任,論年資與學術,我都得尊他為長,因而不敢推辭,乃寫下自己拜讀書稿後的點滴感想與心得以複命。
蔣誌先生是李白故裏江油人,20世紀80年代初,他就開始研究“李白與江油”的課題,取得了一係列成果。在此基礎上,他一方麵追尋李白生平遊蹤,將研究目光擴大到荊楚、吳越、中原、齊魯、西域,全麵考察了李白與地域文化的關係,得出“中華多元文化孕育了李白”的結論;另一方麵,又對“李白文化及其現代價值” 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探討與闡釋。在此之前,已有學者從地域著眼,發表過《李白與長江》、《李白與黃河》等具有很高水平的研究論文,但就體係之完整而言,蔣誌先生的著作在專論“李白與地域文化”方麵仍是第一部。這是從總體上評說蔣誌先生這部著作填補空白的創新意義和學術價值。然而,要真正認識這部著作內在的學術價值,還須特別關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幹要點。下麵,僅就個人體會,談幾個具體問題。
對於李白故裏詩作、故裏生活以及故裏山川、故裏文化的研究,無疑是這部著作最富特色的內容構成,蔣誌先生在這方麵的研究是具有權威性的。比如,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寫到的戴天山和杜甫《不見》詩寫到的匡山,到底是什麼關係?回答這個問題,似隻有李白故裏人士才有發言權。早先曾有江油的研究者發表文章,說戴天山即大匡山,又名大康山。我自己以前是信從並引用過這種說法的。但蔣誌先生指出,“戴天山、大匡山是同一山脈的兩座山頭”,“匡山隻不過是戴天山前一座小山”,並對兩座山的自然形勢和人文景觀、包括李白“匡山讀書處”做了精確描述。現在我當然就得信從蔣誌先生的說法了,因為他寫道:“筆者從小生活在匡山之麓,多次遊匡山,曾專程考察戴天山,二者位置已經弄清。”那麼,你不信從他還能信從誰呢?本書第一編對李白出蜀前的事跡和作品做了全麵、深入研究,我想,今後當人們說到李白在故裏的經曆和創作時,是無論如何繞不開蔣誌先生的成果的。
與故裏研究緊密相關而且備受關注的,是李白的出生地問題。由於史料的限製以及對僅存史料的不同解讀,研究界關於李白出生地有多種說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碎葉與蜀中兩說。當前,“碎葉說”雖然占據“主流”,但“蜀中說”從未沉寂,我想借此機會說說自己的看法。“碎葉說”所據史料及推論過程是:李白於至德二載(757)所作《為宋中丞自薦表》雲:“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由此可以推定其生年為長安元年(701);李陽冰《草堂集序》說李白之家“神龍之始,逃歸於蜀”,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說“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神龍初,潛還廣漢”,神龍跨了三個年頭,“神龍之始”或“神龍初”必指神龍元年(705),這一年李白已五歲,則李白出生地宜為其家歸蜀前的居住地碎葉。以上史料形成了一個“證據鏈”,第一環是《為宋中丞自薦表》,第二環是並列的《草堂集序》和《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史料的真實性和推理的邏輯過程都無懈可擊,因此,“碎葉說”成為主流看法是有充分理由的。然而,同樣是《草堂集序》和《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又都是先記李白之家“逃歸於蜀”或“潛還廣漢”,接著才說到李白的降生,就敘事順序而言,李白是生於其家歸蜀之後;另一條史料,即李白的友人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徑言李白“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所以,說李白出生於蜀中也是持之有故、言之有據的。應該說,正是原始史料本身造成了“碎葉說”與“蜀中說”的矛盾,這一矛盾是無法解釋更無法消弭的,除非有新的(然而很難指望的)史料發現。所以,關於李白的出生地實應二說並存。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所附由我執筆的《簡譜》,即謂“其出生地無確考,略有二說:一說生於西域(緯按,指碎葉)……一說生於蜀。”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從二說中取其一說,當年,裴斐先生就力主李白生於“蜀中說”,他很看重王琦“神龍之年號乃神功之訛”的推想,在《李白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的“前言”中,明謂李白“其父於唐武後神功元年(697)遷蜀定居”。蔣誌先生也主張“蜀中說”,為了證成此說,他做了多方麵的論證:首先是全麵梳理了關於李白出生地的各種說法,一一予以仔細的分析辨證,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他征引了岑仲勉《唐史餘瀋》的一項考證成果,即蘇頲《唐璿碑》中“神功初征拜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所謂“神功”即“神龍”之訛,以此來支持王琦的推想;他從史書中發現,從703年到706年,西域的形勢是“安西道絕”,從而斷定李白之父不可能在此期間帶著一大家人從“絕道”歸蜀;他還在宋代地理書中檢出“與李白基本上是同時代的於邵,在李白死後8年,在李白故裏為李白立碑”一事,碑文雖然不傳,但可間接獲知其中有“白生於此縣”的記載,這無疑給“蜀中說”增添了一個籌碼。因此,我們可以說,對於李白生於蜀中這一說法,蔣誌先生的考證用力最勤、學術貢獻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