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她為達到這個理想而做了些什麼呢?其實什麼也沒有!她在等待奇跡出現,希望一下子就當上電視節目的主持人。

西爾維亞不切實際地期待著,結果什麼奇跡也沒有出現。

誰也不會請一個毫無經驗的人去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而且節目的主管也沒有興趣跑到外麵去搜尋天才,都是別人去找他們。

另一個名叫辛迪的女孩卻實現了西爾維亞的理想。成了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辛迪之所以會成功,就是因為她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切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她不像西爾維亞那樣有可靠的經濟來源,所以沒有白白地等待機會出現。她白天去做工,晚上在大學的舞台藝術係上夜校。畢業之後。她開始謀職,跑遍了洛杉磯每一個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但是,每個地方的經理對她的答複都差不多:“不是已經有幾年經驗的人,我們不會雇用的。”

但是,她不願意退縮,也沒有等待機會,而是走出去尋找機會。她一連幾個月仔細閱讀廣播電視方麵的雜誌,最後終於看到一則招聘廣告:北達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電視台招聘一名預報天氣的女孩子。

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歡北方。但是,有沒有陽光,是不是下雨都沒有關係,她希望找到一份和電視有關的職業,幹什麼都行!她抓住這個工作機會,動身到北達科他州。

辛迪在那裏工作了兩年,最後在洛杉磯的電視台找到了一個工作。又過了五年,她終於得到提升,成為她夢想已久的節目主持人。

為什麼西爾維亞失敗了,而辛迪卻如願以償呢?

西爾維亞那種失敗者的思路和辛迪的成功者的觀點正好背道而馳。分歧點就是:西爾維亞在10年當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機會;而辛迪則是采取行動,最後,終於實現了理想。

弱者一生都在等待,等所謂的機會,等條件成熟,頭發等白了,心也等老了,最後即使條件成熟了,你也懶得幹了。機會不是等出來的,是幹出來的,不幹永遠沒有機會。

幹起來再說,邊幹邊尋找機會,邊幹邊創造條件,邊幹邊修正,邊幹邊完善。隻要大方向是對的,也許最初看起來沒有希望的事,幹到最後就有了好的結果。

敢想不敢為

毛主席早就說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去嚐一嚐。這其實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不行動永遠不會有結果。弱者之所以弱,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沒有夢想,而是沒有去把夢想變成現實。

弱者也有緊迫感,也很想盡快改變自己的弱者形象。他有積極性,但又總是有恐懼感,因為他從來沒有獨立把握過自己的命運,也沒有商業運作的經驗,就像一個從來沒用過電腦的人,生怕一用力就把鍵盤敲壞了,或者一上網就會遭遇病毒。

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對於恐懼電腦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插上電源,開機!而對於想成就一番事業的弱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幹起來再說!

很多人想創業,卻總是怕失敗,總想等到“條件成熟”。其實,條件並不是等成熟的,而是逐漸幹成熟的,在幹的過程中完善,讓不成熟的東西逐漸成熟。

弱者往往是膽小謹慎的,這就像一個怪圈,越弱越怕,越怕越弱,直到連最後被逼無奈,他才敢邁出一步,嚐試去過新的生活。而這時,很多機會已經被先行的人占去了,他自己的功能也在長久的等待中萎縮,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談何容易。

幹任何事都是需要條件的,而使這些條件具備往往會耗費許多精力,拖延漫長時間,有時還沒等到條件成熟,周邊環境已經變化,舊條件沒達到,新問題又冒出來,結果還是下不了手,最終不了了之。

敢作敢為不是以卵擊石,也不是僅為標新立異,而是要通過不同凡響的作為來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別再彷徨了,你本來是很愛思考的(隻是有時有點過了頭),若是多一份幹脆利落,哪怕是那麼一點點,你就會馬上成功。

弱者隻有認識到“出路在行動,晚動不如早動”的道理,才有可能成為強者。

指望別人幫助

自強者的精神所以可貴,是因為自強者依靠的是自己的拚搏奮鬥,而非他人的蔭庇提攜。靠別人安身立命是毫無出息的,正所謂:“庭院裏練不出千裏馬,花盆裏長不出萬年鬆”。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52歲時才得一子,萬分疼愛,但從不溺愛,經常以各種方法培養其自立能力。他病危時,寄養在鄉下弟弟家中的兒子特地來看父親。他要兒子親手做幾個饅頭給他吃。但兒子從未做過,隻好去請教廚師。當兒子將親手做的饅頭送到父親床前時,父親已咽了氣。兒子悲痛得大哭,突然發現茶幾上壓著一張紙條,原來是父親臨終前寫的一首遺詩,大概意思是這樣的: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業自己幹;

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在如今這個物質社會裏,自強的心態,好像已成為一個理想化的狀態。窗外車水馬龍,人們行色匆匆,急於求成的人比較多,心態普遍比較浮躁,不少人生活得比較現實。據調查,現在不少女性認同一種觀點,那就是“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其實,這是一種心態,那就是急於求成,害怕吃苦,期望不勞而獲。這種心態在現代社會中不僅在女性中存在,還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高爾基說過:“一個對事事都抱怨不絕、又歎息又呻吟的人,半文不值,不配受人憐憫,就是幫助他,也不會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個人生活目標的實現、自我價值的確立,從根本上說有賴於自己努力。

你相信每個人隨便都可以成功立業嗎?

回答:當然不會相信。

但據觀察,有人總是在聽完成功人士絞盡腦汁的建議,比如說,多讀書,多練習之後,問了另一個問題——那不是很難?

我們都想在3分鍾內學好英文,在5分鍾內解決所有難題,難道成功是那麼容易的嗎?改變當然是難的。成功隻因不怕困難,所以才能出類拔萃。

其實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艱辛取得。我們實在不該抱怨命運。

做人,依靠自己!

總是責怪命運

股市上有很多經典故事,比如某個美國老太太,買了一百股可口可樂,壓了幾十年,成了千萬富翁;某位中國老太太,捂了十年深發展原始股,也成了超級富婆。故事的主角都是老太太,笨頭笨腦、顫顫巍巍,居然一彎腰就撿了個金娃娃,一不小心金娃娃又長成了金羅漢。

這恐怕都是弱者的潛意識,人再弱也難免有美好願望,所以才有那麼多的民間故事:讓放牛的董永撞到一個七仙女,讓打魚的老頭撿到一顆夜明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