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發之所以能夠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除了貴族把它作為一種時尚外,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假發價格昂貴,一般人戴不起。就像現在的奔馳、寶馬轎車,如果乞丐都開得起,有錢人開這些車就不會引以為傲了。17世紀時,假發的製造非常精細。當時還沒有機器生產,全靠人工,一位熟練工匠製造一個假發需要幾天的勞動。一個法官的假發就要1800英鎊,而一個普通的假發也得300英鎊。這些錢在今天都是一筆不菲的開支,更不要說工業革命前的西歐了。因此,戴假發不是普通人能夠負擔得起的。而且當時的假發相當笨重,帶起來也不舒服,經常勞動的人自然是不會戴的。
除了價格昂貴、佩戴不方便之外,假發的修飾和維護也是相當煩瑣的。18世紀的假發經常會加上一些花粉,還會加上一些顏料。加粉的假發容易掉粉,而且難以打理。所以,它自然就不受普通人的青睞了。到了18世紀晚期,年輕的男性索性把粉加在自己的頭發上。當時婦女佩戴的假發大而精巧,引人注目,但這種假發很重,還包含發蠟、發粉以及其他裝飾品,成為奢華的標誌。
然而,隨著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開始,人們的思想逐漸開化。沒有假發束縛的自然頭發慢慢地被更多人接受。在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中,維特的天然頭發在當時引發一股自然的時尚潮流。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革命黨人力圖建立平等的社會,掃除階級的差異,代表身份地位的假發自然也在移風易俗的對象之列了。加之1795年,英國政府開始對發粉征稅,這讓假發和發粉的時尚遭受打擊,並於19世紀開始逐漸衰落。到了19世紀,假發變得較小和莊重。在法國,假發已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在英國,假發作為身份的象征仍然維持了一段時間。法國在大革命後,假發雖然不再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卻與職業威望相聯係。一些行業和領域把假發作為他們專業服飾的一部分,如法官和律師。這種習慣一直維持到今天。英聯邦的法官和律師出庭或者參加重大典禮活動都佩帶假發,這在以往的英國殖民地,至今仍然有這樣的傳統,這反讓假發成為曾經殖民統治的一種印記。
一代風尚的流行,必有它產生的曆史背景,曾經在西歐中上層社會流行的假發,在現在看來雖有些奇怪,卻折射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還能看到現在某些社會現象的傳承,這不能不說是回望曆史時的一種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