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母親的影響,有時甚至他們兄妹之間也會以這樣的解謎方式在進行交流和遊戲。而且猜測的對象幾乎什麼內容都有,從贈送禮品的對象,到今天的行程不一而足。所以這種解謎遊戲對她來說,可謂輕車熟路。
大部分的時候,母親的遊戲都不會太難,因此穹乃認為自己能夠很快破解這個謎題。但實際上,她在第一步的時候就被困住了。
任何解迷遊戲的首要任務,都是審視和檢查題目本身。但這次,題目卻並未浮現於表麵。唯一的入手點,也就隻是那張明信片而已。
考慮到明信片內的色球是宇宙本身,穹乃第一個想到的是愛因斯坦場方程。但當她嚐試將答案輸入的時候,卻遇到了困境,因為密碼鎖並不支持輸入字母。這一點她倒是並不感到意外,就一貫而來的認知而言,她也不覺得母親會將謎底設計得如此複雜。
(答案一定是某一個具體的數字,問題是究竟是哪一個?)
手指輕點嘴唇,她覺得自己一開始的思路應該不至於距離答案太遠。略微沉吟之後,她選擇輸入引力常數。
但這個答案是錯誤的。
(奇怪,我難道誤解了什麼?按理來說不會差得那麼多啊。至少應該是一個常數這一點不會錯得太多吧?)
她重新合上卡片,再度審視起那個讓她頗有些感觸的故事。
(無論怎麼看都是在說非歐幾何。如果引力常數都不是的話,還有什麼既與故事貼切,又與宇宙相關呢?)
猶豫片刻後,她改輸入另一個與宇宙相關的常數,也就是光速。依然是理所當然地不正確。老實說她自己也覺得如果引力常數都不正確的話,光速的相關性無疑就差得更多了。
再次打開明信片,讓色球浮現出來。看著色球上那些斑斕的光點,穹乃開始從另外的一端思索可能性。
(按照理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全景圖上的每一點都應該是微小的量子波動。這之後它們擴張開來,形成了我們現在的星係團,直接造就了我們。)
聽起來好像是很了不起的東西,對穹乃來說卻也就隻是一個被談論了許多的課題而已。
(如果“開始”指的是宇宙的初始,那麼難道答案是這個?)
她從最小的層麵開始尋找答案,最終決定做一個嚐試。也就是輸入與宇宙有關的第三個常數,也就是被認為與宇宙誕生有關的,微觀尺度上的普朗克常數。
依然是不正確的。
(奇怪?)
也許,應該再審視一下那張賀年卡最開始的部分。
“瓦爾珀吉斯之夜,光明與黑暗誕生的開端。”
這句話中的後半句,明顯是說宇宙誕生。但前半句……
按照哥哥剛才的反應,明顯是看出了什麼。但作為民俗曆史不算非常好的學生,她隻記得瓦爾珀吉斯之夜是4月30日晚開始,跨過5月1日淩晨結束。至於具體的內容,她卻是一點都不知道。那麼說來,明信片本身在暗示的,其實就是宇宙誕生膨脹的過程……
(嗯?等一下……宇宙的膨脹,也就是說……)
她忽然覺察到,自己應該已經接觸到答案了。
(作為宇宙膨脹的決定性要素,有一個是重點,哈勃常數。)
哈勃常數決定了宇宙的膨脹速率,看上去是合理的。
輸入哈勃常數後……
並不正確。
穹乃停下了輸入密碼的動作,她閉上眼睛,將雙手疊放在膝蓋上。
如此一來,答案已經出來了。
雖然她最後輸入了哈勃常數,但她本就不認為哈勃常數是正確的,原因在於5月1日這個日期。
就民俗曆史並不好,她也知道計算夜晚時間的方式是至第二天到來為止。從這個時間點以後,就被稱為淩晨。當時間來到5月1日,“瓦爾珀吉斯之夜”也就結束了。
母親寫下5月1日這個日期並指向密碼箱的所在,也就是說,答案是“瓦爾珀吉斯之夜”的結束。在這裏,“瓦爾珀吉斯之夜”就是宇宙。母親想出的密碼的謎底,也就是宇宙的結局。
根據亞曆山大·弗裏德曼的描述,宇宙的結局完全取決於三個常數——H,Ω,λ。
H,即哈勃常數。它代表著宇宙的膨脹速率。
Ω,是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它同樣意味著宇宙中有多少物質,產生多大的引力,這引力將會將膨脹的宇宙往內側拉。
λ,真空中存在的能量。愛因斯坦曾經引入的宇宙常數,但隨後被他認為是錯誤,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零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