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鬼穀子》《三十六計》是中華文化傳統智慧的結晶,是古人對軍事思想、計謀策略、溝通交流技巧精華的總結,這些智慧對現代人仍然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內容博大精深,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該書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家、謀略家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人們尊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唐太宗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鬆下電器總裁鬆下幸之助甚至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達。”其作者孫武,在當時幫助吳王闔閭練兵,並取得了一係列對外戰爭的勝利,為吳國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孫子兵法》就是孫武對自己作戰的實踐經驗的係統總結,總共分為十三篇,自成一個係統。《孫子兵法》自從成書之後,就廣為流傳,有多個版本。在流傳過程中,有相當多的軍事家、戰略家為該書作注釋,但是同時也有錯訛。宋代係統整理兵家著作,確定了“武經七書”,《孫子兵法》位列七書之首。其中所整理的《孫子兵法》可以說是曆史上最為精良、最為準確、最符合原貌的《孫子兵法》,本書正文即以此本為底本。至於《孫子兵法》的注釋、解讀工作,則以《十一家注孫子》為集大成者。《十一家注孫子》,是指漢末曹操,梁代孟氏,唐代的李筌、杜牧、陳皞、賈林、杜佑,宋代的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等十一個人為《孫子兵法》所作的注釋解讀。上述這些人要麼是具有文韜武略的軍事家、政治家,要麼是學識淵博的大學者,對《孫子兵法》有自己的深刻而獨到的見解。本書的注釋、翻譯、解讀就是根據他們的注釋,再參考其他版本,擇善而從。
《鬼穀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之鼻祖鬼穀子(姓王名詡)的著作,堪稱“謀略學巨著”。嚴格說來,《鬼穀子》並不是軍事家專書,而是屬於縱橫家遊說經驗的總結。但是由於其中涉及大量的謀略問題,與軍事問題觸類旁通,因此也被稱為兵書。這本書講的是謀士或者遊說者怎樣在朝廷上辯論,說服君主采納自己主張的做法;有些內容也是站在君主或者領導的立場,教他們怎樣管理下屬、駕馭人們。所以說,無論普通人還是領導者,都能從《鬼穀子》中獲益。
《三十六計》堪稱“計謀寶典”,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如果說《孫子兵法》提出了戰爭的戰略問題,那麼《三十六計》則是指出了戰爭的戰術問題,是《孫子兵法》的具體化;《孫子兵法》解決的是“做什麼”的問題,《三十六計》解決的是“如何做”的問題。《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結合運用,就會如虎添翼,能夠發揮出巨大威力。對《三十六計》的注釋、翻譯、解讀,我們也采取了和《孫子兵法》相同的做法,不再贅言。
《孫子兵法》講戰略,《三十六計》講戰術,這兩本著作講的是武將的事;《鬼穀子》講謀略與論辯技巧,主要講的是文臣的事。這些兵書的真知灼見和在功業上的計謀權術,影響深遠,指導後來的軍事家、謀略家獲得了許多彪炳千秋的戰功、舉世矚目的成就;對我們的為人處世,從政經商,也有深遠意義。把這三本書放在一起,高瞻遠矚與腳踏實地並重的戰略戰術、文臣武將兼備的文韜武略,都彙聚於此,相信能讓您獲益匪淺。
在編寫過程中,編者參考了大量資料,無法在書中一一指出,在此一並致謝。
限於時間和編者水平,書中錯誤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指正。
編著者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