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花了近兩年時間才付梓。主要是我對出書的認識和在材料的取舍上的猶豫、徘徊。恩格斯說過:猶豫不決是以無知為基礎的。導師的話真是一語破的,擊中了我的要害。回想在我已經逝去的歲月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寫稿、改稿和編輯出版報紙,雖然也編輯出版過幾種刊物和幾本書。可是到了晚年自己要出一本書,卻遲疑起來,真的犯難了。
一次,與老同誌喝茶聊天,一位老報人說:過去我們批判過一本書主義,提倡為人作嫁。現在老了,檢點一生,不妨搞一回一本書主義。這個看法得到大家的讚同,也鼓勵了我。
我把打算出一本書的想法,告訴了朋友和兒女,得到他們的讚同和支持,但同時提出了一個問題讓我思考:出一本什麼樣的書,怎麼去處理、編輯過去留下的材料和文字。這個意見很中肯,啟發並幫助我調整了思路。我重新檢查了之前從剪報本、底稿堆和保存的報刊中選出的四十多萬字的文稿,幾十張照片,並初步“刨堆堆”分出的十幾個欄目。認識到“敝帚自珍”選多了、選雜了的片麵性,因為“多了”就有些“雜”,顯得眉目不清。於是就“刪繁就簡三秋樹”,經過刀削斧砍之後,留下約三十萬字和四十多張照片,送給出版社的領導與編輯。他們在百忙中審稿、研究,提出了寶貴意見,同我商量書稿的調整和編排。責任編輯郭健同誌,除了對文字、照片逐一審核,並對版式、字體、用紙等方麵,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她熱情細致,又有耐心。我很喜歡,也很感謝。
這裏,我還要作一點說明。
一、書中的新聞、言論和文章,基本上是在當時的報紙和少數刊物上發表過的。因為搜集這些資料時是靠剪報和保存的部分底稿,雖然有大體的時間先後,但大部分隻剪下了文字,沒留下具體時間,所以這次未能在文字後麵都加括號注明。其中個別稿件是與同事合寫的,因為剪報上有署名,已在文字後麵說明。
沒有在報刊上發表過的文字也有一部分,主要是在退休以後,寫“文化大革命”的和幾篇選自書齋的短文與小詩,我把它分別放在“不堪回首的‘浩劫’”和“書齋掇拾”兩編裏。
二、書中選了一部分照片,除了插印在部分文字中間的以外,需要說明的是“采訪和拜訪”編中的照片。采訪的對象一般都是各行各業有一定影響的知名人物。同領導、首長的照片,除了采訪,多數是因為工作關係,或接待,或陪同,或被叫去彙報和介紹情況等。雖然有對話和交談,但不是專門的采訪,稱為“拜訪”比較符合實際。為了便於彩印,就將采訪和拜訪合在一塊,成了“采訪和拜訪”一編。
還有一點很重要。書中用的照片有部分是別人拍的,但沒有署名。原因是年深日久,過去的照片裝在影集裏,都沒有同時留下文字和署名。現在要印在書裏,署名怕遺漏和張冠李戴,不準確;不署名又覺得不尊重別人的勞動不恭敬。犯難之後,隻好選其次,向我的同行和攝影的老朋友,說聲對不起了。就像當年我們在一起品茶喝酒時的戲言:錦水春風公占卻,他人辛苦阿陀佛(“陀佛”諧音“托福”)。雖是一句開玩笑的話,但確有感謝的意思。
本書的出版,要感謝我的領導、同事、朋友的支持和鼓勵,感謝我的愛人、兒女和幾位年輕的朋友,是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我才做成了這件事。
本書能夠送到出版社順利出版,要感謝呂寒、陳大利和吳鴻同誌,他們不僅提出了很專業、很貼切的意見和建議,而且具體幫助出版和印刷。
作者
於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