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一個交代
風風雨雨幾十年。
“文化大革命”後欣逢盛世,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幹了二十年。六十一歲退休,沐浴著複興中華的大好時光,生活安寧祥和,身體還不錯;在思想和心態上,努力跟著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觀的步伐,日子過得從容、輕快而休閑。
有了時間,常常待在書房裏,把過去沒有讀的,或者沒有認真讀的書籍找出來瀏覽。沒有計劃,也沒有什麼目的,信手翻閱,隨便看看。有時還記個題目,摘幾句自己喜歡和有所體會的文字。沒想到竟真有一星半點的收獲,一方麵是對過去的工作和生活進行梳理;一方麵是對退休以後的思想、心態和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有一些新的感悟。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越來越多,而且長壽者已經從過去的鳳毛麟角變成了今天的比比皆是。這是一個盛世的標誌,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活體現。可以說,現在的中國老人,已經開始過著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既獻餘熱又享清閑的幸福生活。因為他們得到了生存的權利、生活的保障,開始追求生命的快樂,逐步走向“生活是實在的,感情是豐富的,愛好是廣泛的”生活新時代。
老年人想開心,希望快樂,這是人的本性。但是,有時卻在“新的”與“舊的”之間徘徊,甚至犯點迷惑。“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這一句詩婦孺皆知。思想家羅素說過一句名言:“惟其人生有限,人的樂趣才能永遠顯得新鮮活潑。”應該相信,快樂的人生與善良的人生是一致的,統一的;一切不快樂都出自某種對立,或缺乏一致,或自我的分裂。從而自覺地做到“一個人若能將個人的生命與人類的生命激流深刻地交融在一起,便能歡暢地享受人生的至高無上的快樂”。
我們炎黃子孫從古到今,就有“革故鼎新”的文明傳統,具有對新生事物的敏感和追求的特點;同時,也關心曆史,不忘祖宗,既懂得新與舊的彼此聯係,而又明白它們相互區別的道理。否則,怎麼解放思想,怎麼深入改革開放,怎麼按照科學發展觀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呢?還有一句話,如果不是這樣,老年人怎麼自覺地獻餘熱、享清閑,怎麼能夠與時俱進,享受生活的快樂呢?
歲月予人,是與生俱來的,而且不分貴賤賢愚,一律平等。為了把“新”與“舊”聯係起來進行對比,做到“溫故而知新”,我把自己度過的歲月分成三個時段,並按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歸結為“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第一個時段。孩提,念書,十七年。
今天,第二個時段最長,有四十多年。其中又分為三個階段: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十五年,主要是學習、實踐、鍛煉;二階段是受衝擊的十年浩劫;三階段是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拚命幹,作奉獻,時間將近二十年。
明天,則是退休以後,走進獻餘熱、享清閑的晚年生活,時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算起。
經過回顧與梳理,明白了人生擁有“三天”的道理,就為“溫故”和“知新”打下了思想基礎。“故”者,一般是指老的、舊的和過時的。回顧它隻是一種方法,為“知新”作“準備”,“知新”才是目的。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講的“溫故而知新”,能夠口傳身授兩千多年,其生命力全在“知新”二字。有人說,“溫故而知新”,就是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覺得有道理。但深究一下“知新”的內涵,還必須包括對今天的深刻認識和理解,隻有在熱愛現實、擁抱現實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激發人們的熱情和進取精神,更積極、更自覺地去爭取和創造未來。